2014年6月23日 星期一

民主之父 郭雨新(1908-1985)~宜蘭成為台灣民主聖地的奠基者

林衡哲(退休醫師,資深出版人,傳記作家) 2014-06-22 20:20

民主之父 郭雨新(1908-1985)~宜蘭成為台灣民主聖地的奠基者
簡介:
郭雨新(1908-1985)是台灣現代民主運動史上,承先啟後的人物。他在台灣現代民主運動史上的地位,猶如金恩博士在美國現代黑人民權運動史上的地位一樣,他們本身都是犧牲者與舖路者,雖然他們的精神最後終將勝利,他去世後第二年,他組黨的夢想才在台灣實現,誠如他在去世前一週,他說了最後一句遺言:「沒有永遠的冬天,遲來的春天還是會來的。」
(圖為當年郭雨新<站立者左二>在台北帝國大學就讀時,與同儕在校門前留影。圖片資料:中央社)

郭雨新是台灣現代民主運動史上,承先啟後的人物。1908年8月24日(農曆7月22日)清晨,誕生於宜蘭市西後街106號(舊蘭陽戲院後面),父郭根生,母吳笑,而於1985年8月2日逝世於美國維琴尼亞州亞歷山大醫院,享年77歲,他的靈柩在8月14日晚上返抵台灣桃園機場時,雖然台灣仍然在國民黨的戒嚴令陰影下,仍然有一千多位來自台灣全國各地的鄉親,親自迎接這位民主鬥士的歸來。
郭雨新魂歸美麗島的盛況,可以與日治時代台灣人救世主蔣渭水的大眾葬互相輝映,他們兩位都是現代台灣民主運動史上不朽的歷史人物,而且都是宜蘭人,不但有親戚關係,更是台灣人爭取當家做主的理想的接棒者。
郭雨新字冲雲,父親郭根生為遜清秀才,精通漢學,頗有濃厚民族主義思想,曾不顧日人之壓迫傳授漢學,而為日人所忌。郭雨新的漢學基礎相當不錯,即是受其父之影響。他的家境本來也頗富裕,但因其父為人耿直豪爽,有俠義之古風,為朋友做保而傾家蕩產,父親因而憂悒成疾,在他14歲那年去世,從此他與寡母吳笑相依為命,他對母親的孝順,在親族中是有名的,因此雖然他還有兩個兄弟,但他母親之活到89歲,他居功最偉。
到中國六年 深刻體會台灣才是祖國
他在蔣渭水的母校中山國小畢業後,因家貧在母校任工友三年,17歲時在800多名考生中,以第一名考入剛創設台北州立宜蘭農校(現在的宜蘭大學),他的100元學費大概是我的祖父林煥(他的林家母舅)借給他的。經過5年苦讀,1931年以優異成績成為宜農首屆畢業生,並保送入台北帝國大學農經系,那時《林本源會社》林松壽社長每月資助他35元學費,並住在林氏家𥚃,畢業時以「農業政策」一篇論文,轟動全校,贏得師友一致敬重,1968年他獲得日本大學農學榮譽博士,他對台灣農業的瞭解,使他在省議員任內,有充分的能力為農民仗義執言。
1934年大學畢業那年,與美麗賢淑的基督徒石宛然女士結婚,並在林松壽公司當庶務主任,2年後因熱心盡責,升任經理,1937年林松壽在中國遇害,郭雨新數次往來上海香港調查此案,表示他對恩人的關心,他總共在林本源會社服務五年。
郭雨新一生曾二次離鄉出國,兩次都為了政治原因而出國,第一次因不滿日本人統治,到中國經商六年(1940-46),第二次因不滿中國人的統治,來美國渡過了孤寂的晚年(1977-85),每次出國之後,就會引起強烈的懷鄕病,像吳濁流一樣,他在32歲到中國時,以為中國是他的祖國,經過六年的中國經驗,他才深深地覺悟出台灣才是他真正的祖國,因此聽到日本人投降,他馬上結束經營頗為成功的煤行,束裝返國。
開創宜蘭黨外選舉不花錢傳統
返台後他變成成功的戰後第一批企業家,曾先後擔任東和銀行、華新實業、順隆木材、東南棉織四家股份公司的董事長,儼然是日治時代的小王永慶,接著他又擔任台灣區青果輸出同業、製茶工業等公會理事長之要職,要是別人的話,早就家產萬貫,變成鉅富,但郭雨新對財富似乎不太有興趣,也許是為了忠於他年輕時代的理想,或蔣渭水的精神感召,他在1948年棄商從政,加入青年黨,1949年便一舉當選台灣省參議會參議員,那時他砲轟林務局長,提議建林造林嚴禁砍林,被稱「小鋼砲」,與南部的「郭大砲」(郭國基)齊名。
郭雨新22年(1949-71)的省議員生涯,是他一生中從政的黃金時代,那時的他,不但是宜蘭人心目中的拿破崙,也是全台黨外的自然領袖,更是台灣民意的領航人,他開創了宜蘭黨外選舉不必花錢的傳統,每次選戰,他的兵將如雲,面對「國民黨牌」可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些選戰不僅對他本人,對所有替他助選的人,都留下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他晚年時常對老朋友説:「那美好的仗已經打過了。」這的確是宜蘭黨外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關心弱勢 奠定民意領航人地位
這時郭雨新的名字成為宜蘭人榮耀的象徵,那時的他,外表雄姿英發,風度翩翩,一表人才,內在的能力、學識、品格也是一流的,他的演講極富魅力,不必看稿而雄辯滔滔,聲音鏗鏘有力,在演講台上他具備了拿破崙式的英雄形象,但下台來,他是平易近人,完全沒有架子的平民形象。郭雨新在宜蘭建立黨外民主開放式的領導方式,他注重民主精神的廣泛播種,完全沒有讓子女接班的私心。
1949年到1959年是台灣省議會的黃金時代,因為當時有省議會有「五虎一鳳」存在(圖為當年省議會時期,郭雨新 (左起)、許世賢、郭國基,三人另與與李原棧、吳三連、李萬居被合稱為「五龍一鳳」。資料圖片:中央社):郭國基、李萬居、吳三連、李源棧、郭雨新和許世賢,其中以郭雨新對農民、漁民、老兵爭取最多實際權益,而他的質詢雖然犀利,卻永遠保持紳士的風度,而在22年任內,他最大的特色,台灣各地一旦有災變,他總是比蔣經國先到一步,而且盡力為災區民眾爭取補助,他的「民意領航人」的地位便是由此奠定的。
同時他也留下二部巨著:「議壇廿年」及「議壇縱橫集」,顯示他的質詢與提案包羅萬象,留下了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珍貴的歷史記錄。
郭雨新一生最大的參選特色是,靠贏得民心不必花錢的選舉(例如8次省議員選舉),他一定最高票當選,凡要用買票才能當選的(例如1972年監委選舉及1978年總統選舉),都輸給買票專家的中國國民黨。
為了做掉郭雨新 一個立委選區出現8萬張廢票
1975年的立委選舉,是這位老兵在台灣的最後一戰,這一戰是台灣30年選舉史上最重要的一役,對國民黨而言,它象徵蔣介石時代底結束,以及蔣經國時代的正式登場,他不但要取代國民黨元老派,也要把郭雨新這位黨外元老推下馬,為此國民黨開始瘋狂大做票。
對黨外而言,這是五虎將時代的結束,一個新的波瀾壯闊底新生代民主運動的開始,這次選舉郭雨新應該以最高票當選立委,結果因蔣經國下令不准他當選,結果郭雨新廢票8萬張,打破世界選舉史上廢票最高記錄,而高票落選,那天有2萬人包圍縣政府,因為他是和平主義的基督徒,才避免了一場大規模底暴動,1975年12月23日本郭雨新在台灣的政治生涯,在2萬選民高喊「郭雨新萬歲!」的高潮聲中正式結束。
這場立委選戰,最大的收穫是:黨外新生代底誔生,在陳菊率領下,一批年輕的理想主義者邱義仁、吳乃德、田秋堇、張富忠、謝明達等人,都來替郭雨新助選,當他們親眼目賭了國民黨瘋狂大作票後,終於看清了革新派國民黨的真面目,而正式投入黨外民主運動。
黨外傳薪者 民主傳教士 廣納賢才 貢獻台灣
在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期10多年間,郭雨新扮演黨外傳薪者的角色,1975立委落選後,反而增強了他對黨外影響力,他適時提出「老中青三結合」的口號,他變成了黨外第一個專職的「民主傳教士」,他的「羅馬賓館」變成了黨外的海德公園與民主廣場,而自1968年就成為郭雨新秘書的陳菊也成為第一位最令人懷念的專職黨外黨工;加上「虎落平陽」官司後林義雄與姚嘉文的加盟黨外,可謂如虎添翼;加上剛從漫長的牢獄中出來的「民主奉獻者」施明德,以及兩位優秀的黨外策士張俊宏、許信良投奔歸來,黨外運動的進展,勢如破竹,在短短三、四年間,把戰後台灣黨外民主運動,帶到了歷史性的高潮,終於引發了1979年12月10日的「高雄人權日事件」。
監委和立委的先後落選,使郭雨新心灰意懶,產生了「道不行,乘桴浮於海」的想法,加上特務日夜跟踪,以前是大企業家的他,現在連小生意,國民黨對他也採取全面封殺的政策,後來「台灣政論」出刊後,他發現黃信介、康寧祥已接下他留下來的棒,加上他的七個子女都在國外,他渴望重享天倫之樂,最後蔣經國終於讓步,在老友吳三連、許金德作保下允許他出國,當他在1977年4月17日離台時,本來祗預定出國三個月,想不到由於背負台灣人的悲劇命運,他此番出國可謂:「壯士一去不復返,長使英雄淚滿襟」最後,郭雨新生前沒有回到日夜思念的故鄉,直到他死後,國民黨政權才允許他魂歸故土。(下圖為1985年郭雨新與妻子攝於美國華盛頓D.C.,當年8月郭雨新因病去逝。圖片資料:中央社)
沒有永遠的冬天,遲來的春天還是會來的
在美國八年的放逐生涯中,他扮演了類似韓國金大中和菲律賓阿奎諾的角色,他在海外也做出了許多歷史性的貢獻:
(1)創辦海外台灣人第一家出版社--台灣公論社,把島內民主的香火帶到海外來,並出版了數十本黨外禁書,例如「選舉萬歲」、「黨外的聲音」、「新生代的吶喊」等書,在促進島內外思想底溝通上,做出巨大的貢獻。
(2)創立「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並出版快訊33期,內容都是島內最新的消息,比其他刊物更能滿足海外同鄉對台灣的認識與関懷,郭雨新變成島內與海外同鄕的一座橋梁,而黨外民主運動的蓬勃發展,無形中帶動了海外政治運動,這是他對海外台灣人政治運動的最大貢獻。
(3)郭雨新是台灣人四百年第一位出馬競選總統的台灣人,他的目的是啓示海內外所有台灣人:「台灣人不必永久做奴才,也可以立志做總統。」因此他競選總統的最大意義,喚醒所有台灣人,在祖先經營四百年的土地上,我們台灣人有權利選出台灣人做台灣總統,我們應該像美國一樣,必須土生土長才有資格選總統,郭雨新要台灣人共同奮鬥取回這神聖的基本權利。
(4)到美國國會參加聽證會,催生「台灣関係法」。
(5)與前菲律賓外交部長(Raul Manglapus)共同成立:「民主國際大同盟」,是當時海外台灣人團體中層次最高,成員包括東歐、拉丁美洲、以及東南亞、東北亞流亡領袖。
(6)全力營救島內政治犯。美麗島事件的島內政治犯,差不多都是郭雨新的子弟兵,尤其是林義雄的滅門血案,他更覺內疚,除了全力營救外,更想親自返台為他們頂罪。
郭雨新這位堂堂正正、頂天立地的台灣人,勇敢地走完他追求自由民主的一生,他在台灣現代民主運動史上的地位,猶如金恩博士在美國現代黑人民權運動史上的地位一樣,他們本身都是犧牲者與舖路者,雖然他們的精神最後終將勝利,他去世後第二年,他組黨的夢想才在台灣實現,誠如他在去世前一週,他說了最後一句遺言:「沒有永遠的冬天,遲來的春天還是會來的。」
(林衡哲完稿於6月14日)



引用民報 :
http://www.peoplenews.tw/news/81329b5a-e500-432c-84c0-82a7b453676a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