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自由時報/社論 | |
2014-02-21 | |
馬英九政府「微調」高中課綱,引起社會激烈反彈,教育部不但被狀告監察院,部長且面臨官司。馬政府把悖離台灣主體的中國史觀強加於教科書,洗高中生的腦,公告時間且趕在「王張會」前夕,討好中國的用心極其明顯。無獨有偶,教育部長在國會承諾的台灣本土語文列入國中必修,也面臨跳票。在今天世界母語日實施十五週年之際,這不僅是極大諷刺,也暴露馬政府去台灣化的不遺餘力。 世界母語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紀念一九五二年孟加拉學生為爭取母語犧牲生命而設,公元兩千年二月二十一日起實施,旨在提倡語言、文化的多樣性。從歷史經驗看,提倡母語和多語種教育不僅有助提升對語言及文化傳統的認識,也可增進人們在理解、包容和對話的基礎,和諧相處。據UNESCO報告,全球近七千種語言,一半將在本世紀末之前滅絕。每一種語言的消失,都是人類文化遺產的蝕滅,因為語言蘊含人類諸多寶貴的生活經驗與智慧;保存母語並維持語言多樣性,從而至關緊要,對多族群社會尤然。 不過,人類常出自歷史或政治因素,打壓或甚至禁絕母語。在被殖民或佔領的社會,統治者常強把自己的語言加諸當地,洗人民的腦,以杜絕其經由母語產生自我認同,對當地語言毫無尊重與包容之意,甚至讓人民以說母語為恥。台灣在戰後的外來政權統治時期,就慘遭這種對母語的蹂躪。 許多中老一輩台灣人對此至今記憶猶新。從兩蔣時代起,台灣各種母語都被打成「方言」,在學校或新聞媒體飽受歧視對待,而奉北京話或華語為「國語」。為了打壓「方言」,說台灣母語的中小學孩子被以罰錢、罰跪、打罵、提水桶半蹲、掛上「我不說方言、要說國語」的狗牌,種種羞辱責罰加諸於身心;更惡質的,校園還為此出現告密風氣,舉發「說方言」的同學。社會上,在當時媒體管制的時代,廣播電視對母語實施限時、限量播出,且立下目標︰「各電台方言節目將逐漸減少,到全部以國語播出為止。」 於是,在打壓母語的雷厲風行之下,最受庶民歡迎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因「妨害農工正常作息」,被迫提早播了「完結篇」;更荒謬的,竟然還出現「國語版」布袋戲「新濟公傳」。如此這般,在日本時代五十年統治仍於民間社會完整保留的台灣母語,經兩蔣時代不過四十多年,已然奄奄一息。有如曾任客委會主委葉菊蘭所貼切描繪︰如果客家文化要送到急診室,原住民文化就是在加護病房,連閩南語文化都要排隊掛號。 重視母語教育,是民主化的必然發展。在民主化的潮流之中,台灣國小出現母語教學,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不再獨尊一語,政治人物即使說得蹩腳也要口出兩句母語以爭取人氣。不過,母語遭摧殘的狀況極其嚴重,已非時數不多的母語教學所能挽回,仍須從家庭使用及社會流通,包括媒體做起,否則台灣有陷於無根且全盤中國化困境的危機。 必須強調,在全球化的時代,年輕一代最理想的狀況是接受多語言教育。以母語為基礎,國際間有研究顯示,成長中使用母語的兒童,學習第二外語的能力甚至超越其他孩童。實務上,中文雖然使用者眾,但就吸收專業知識而言,其資訊的質與量,較諸英文等主要外語,仍瞠乎其後。在上一世紀,不論老一輩多桑世代的日文,或戰後的英文,都有助台灣社會擴大國際視野;如今年輕世代在只重中文的環境,英、日文能力普遍受挫,且顯示於國際評比,其國際觀顯然受限。另一方面,語言絕非只是溝通的工具,它有文化傳承的功能及意義,母語式微或瀕臨滅絕的社會,形同歷史文化的斷裂;年輕世代普遍的「母語失落」,對本土文化的疏離茫然,都不利維護主體認同,也是台灣面臨的重大社會文化問題。 調整課綱和母語教育跳票,足以顯示馬政府的屬性。關心台灣長遠發展的人民,不能再任由這個政府恣意妄為。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社論 |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打壓母語與改調史觀一樣可惡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