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從「防空識別區」到「軍事互信機制」?

2013-12-05
小國要在兩大國之間存活,只有兩個方式,一是聯合一個大國來對抗主要敵人,冷戰時期形成美蘇兩大陣營的爭霸最為典型;二是左右逢源,與各方維持良好關係,這是當代普遍嘗試的模式。後者要比前者更為細緻複雜,隨時要依據事件的性質,採取最適當的處理方式,沒有一刀劃下去,就可以不偏不倚站在中間的這等好事。
小國的生存之道,放在台美日中四角關係中,台灣如何維持台中、台美、台日三組雙邊關係的動態平衡,尤其需要縱橫捭闔的謀略與勇氣。馬政府是否因傾中、疏美、仇日的意識形態,已經導致穩定結構無以為繼的失衡?傲慢的「爺們」肯定有一肚子辯解的口水可以氾濫成災,但是,我們仍然必須提醒:最低限度,這個政府至少必須要立刻組建一群人,專門關注中國將台灣防空識別區予以重疊化的下一步行動是什麼?儘早籌謀我們的因應對策又是什麼?未來幾年,是台灣的關鍵時刻,一般咸信,中國的主觀時程與步驟已經準備好了,台灣豈可任由主政者渾渾噩噩下去?
習近平的東海劃區至少有幾件事與台灣直接相關。首先是兩岸都宣稱的釣魚台主權,這次,無可否認,中國對釣魚台主權做了宣示、取得了話語權;在此之前,在法律層次,中國已經向聯合國提交了相關報告,現在則是在準軍事作為上進一步施壓,包括過去相當時間以來的機艦自海空入侵。台灣也是釣魚台主權的主張者,特別現任總統還曾自詡是保釣健將,然而如今對於所有聲索國的動作頻頻,卻拿出「東海和平倡議」當符咒避邪,壓根沒考慮採取作為,例如也將釣魚台納入防空識別區等等,以提高未來參與國際多方談判的角色與籌碼,則台灣已經注定成為「局外人」。
第二件事則是防空識別區重疊所延伸的提早政治談判發展。二○○七年十一月,中國曾向國際民航組織提出在海峽中線四.七浬處設立新航線的要求,但在以美國為主的國際社群反對下不了了之;二○一○年中國民航局長來台時,再度表達希望在海峽中線以西增設新航路,以兼得紓解既有航路太過壅塞及航程較短的經濟效益。這些若是前奏,則現在中國所丟出的新議題,很顯然已經開始在鋪陳主旋律。
擺在眼前的爭點至少包括:民航局向中國提交了飛經東海防空識別區的飛航計畫,而台北也有防空識別區,中國有向台灣提交飛航計畫嗎?兩岸防空識別區重疊問題要如何處理?未來要維持這個地區的和平穩定,要採取何種做法?當中國不斷製造問題,問題也逐漸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即使中國未主動要求談判,台灣會不會被迫必須上桌?甚至不排除這本來就是中國設計的劇本。而前述這些問題,當然已經從經濟跨域到政治,距離中國所欲建立的軍事互信機制(CBM)更已不遠。
習近平今年六月訪美時,已經當面向歐巴馬提出停止對台軍售的要求,並希望華府支持兩岸展開政治對話;北京的目標很清楚,最終要達成所謂的和平統一。遺憾的是,當習歐會述及有關台灣議題時,台北官方一律靜默不語、毫無表述,一如這次好似政府人間蒸發。倘若軍事互信機制真的在不久之後端上檯面,則不就與軍售問題接軌了嗎?更有甚者,對岸為促動政治談判,早已在兩岸的學界民間先行試探水溫,可謂是國際與對台雙管齊下、內外夾攻,然政府內部現在有足夠專業的人員在監控局面、掌握主導權嗎?還是糊里糊塗地被情勢拖著走?
國安局長在立法院透露,兩岸之間近來已經就防空識別區爭議展開協商,但鑑於當前的議題業已進入高度敏感的政治範疇,這不是一人一黨的能量足可因應;加以過去五年黑箱談判所造成的政策錯誤不斷,台北與北京談判團隊的組成與能力顯有相當落差,最高當局必須正視這些事實,團結朝野與社會各界,否則何以面對艱難的外部挑戰?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社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