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馬政府要將台灣金融業推向風暴區?

2013-09-09
當馬政府還在為服貿協議大力護航之際,號稱華人首富、曾是頭號紅頂商人的香港富商李嘉誠正大筆出脫香港、中國資產,被視為撤離中國的象徵,反觀台灣卻成為外資逐利的新寶地。難能可貴的是,全球熱錢因QE即將退場而撤出多數新興市場,造成其股匯雙挫,但私募基金卻重新擁抱台灣,外資亦呈現淨流入,造成股匯雙升。然而,馬政府對此一強烈對照顯然無感,依舊採取傾中政策,因此除了意圖強行通過服貿協議外,金管會更將大幅鬆綁金融業對中投資的門檻,似乎不見棺材不流淚,錯誤政策將逼台灣民眾與企業走上絕路。
在台灣,人民可以用選票表達對國家前途的看法,但中國並無民主機制,聰明的商人一旦對國家失去信心,會用鈔票與雙腳反映他們內心真正的想法。李嘉誠在中國、香港脫產卻轉進歐洲的動作,或許有人以商業策略的角度強作解人,但其深刻的政治意涵則不言可喻,無法抹殺。因為在此同時,曾經名列中國首富的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女兒宗馥莉,日前也表態「跟當局打交道讓她備感頭疼」,強調有可能把企業整個搬到國外去,並反問:「李嘉誠都搬出去了,我為什麼不可以搬出去?」中國萬科企業董事長王石也公開說:「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上海的物業,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更有人認為,李嘉誠的動作是外資徹底退出中國的信號,恐是其預見未來中國社會動盪的可能性增加。
而根據央行資料,三月底全體國銀對中國跨國國際債權餘額達三○四.六億美元(約九一○○億台幣),自馬英九總統上台以來,國銀對中國曝險部位四年多來成長近八倍。即使如此,金管會仍擬放寬金融業赴中投資上限,由「淨值」十五%改為「資本額」四十%,如此可增加二五○○億元額度,甚至還可能進一步放寬為淨值四十%,如此將大增六五○○億元。或許有人會質疑,中國金融業獲利驚人,例如中國前四大銀行上半年獲利總和高達四三一一億元人民幣,是中國獲利最佳的行業,何以吾人批評大幅鬆綁台灣金融業赴中投資額度是重大風險?
其實,中國金融業光鮮亮麗的背後,潛藏著其經濟大崩壞的危機。中國金融業的主要獲利,是來自中國當前兩大經濟地雷︰地方債與影子銀行。前者是地方政府以開發、提振內需之名,建立地方融資平台,大量向銀行借貸,進行台灣所謂的蚊子建設,或者補貼產業,雖一時助長了GDP的數字,並由開發項目中增加稅收,但過度開發與投資,卻造成產能過剩,產業崩壞,以及到處出現象徵房地產泡沫的「鬼城」,並且欠下幾乎無力償還的龐大債務。本屆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中國「鬼城現象」亦成為與會者關注的議題之一。
中國地方債的黑洞到底有多大?依據中國審計署對三十六個地方政府債務審計結果,截至去年底,其債務餘額達人民幣十三.八五兆元。而各方的估計,約介於十.七兆到二十兆元之間。其中,部分地方政府負債比例過高,例如武漢市債務率高達一八五.六四%,已可算是中國版的底特律了。另外,由非銀行機構、投資工具與產品所構成的影子銀行,在投機活動盛行時獲利優渥,卻很少受到監管,因此也容易成為金融未爆彈。而中國影子銀行的規模,據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估計,約在兩、三兆到三十兆元人民幣之間。
天文數字般的地方政府債務與影子銀行規模,已成為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卻讓中國金融業賺取驚人的利差,故而中國銀行吃香喝辣的背後,其實是在刀口上舔血,一旦兩大地雷引爆,中國金融業將立刻由天堂墜入地獄。明知山有虎,馬政府卻偏要台灣金融業朝向虎山行,難道是把它當成即將引發的中國金融風暴的陪葬品?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社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