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模擬情境畫面。(照片提供/陳祐榕) |
▲圖1:模擬情境畫面。(照片提供/陳祐榕) |
文/陳祐榕
常有家長拎著孩子來評估步態與姿勢,其實錯誤的姿勢與動作取決於第一次學習經驗,正確的身體姿勢可幫助身體動作且避免傷害。
當孩子在胎兒時期,在母親的子宮裡,因有羊水支持,身體是漂浮的,關節未承受任何地心引力影響;呱呱墜地後,開啟了對抗地心引力的動作模式,從漂浮到直立,需要關節間的連結。當每段下肢肢段像疊疊樂積木般,排列維持在中軸,達到的支撐力最為穩固,維持姿勢也最為省力。
身體在學習與地心引力相處過程中,以「最自然的環境」最好,也就是說,孩子在學習如何讓下肢可以順利承受身體的重量站立起來時,最自然的環境就是不要給予任何協助,只要一個安全居家環境,防止摔倒時受到過多的撞擊力。
這時可以在地板上鋪設軟墊,增加安全性;但使用學步車,則剝奪了人類最原始動作學習的機會。
◎很多家長給孩子使用學步車(螃蟹車)(圖1)最大的理由就是照顧孩子上的便利,以便讓大人可以空出雙手做其他事情,但卻對小孩子動作與骨骼發展有不良影響。
●因臀部有座椅帶支撐,支撐身體重量的點不只腳底,還多了臀部。在學步車裡,並非完全直立方式行走與站立,是半坐半站的方式,這是錯誤對抗地心引力的方法。
孩子擁有柔軟身體,記憶了錯誤的身體訊息,臀部被迫向後,腿在學步車裡的推動動作會使得臀部更向後推,在髖關節造成側面觀「ㄑ型」(如圖2),離開學步車後,因臀部重量在後面,往往看到一屁股往後坐倒在地,也為未來不良姿勢(如駝背)埋下了伏筆。
●支撐臀部的座椅帶將兩大腿過分分開,小孩記憶了使用「開腿」支撐身體重量的方式,但這並非最省力支撐方式,將有礙髖關節發展。
在發育期間,關節接受到的壓力刺激,決定了發育中關節的形狀與排列,使用學步車則使得小孩子的骨骼發展成「腳開開」模式,美觀上也有缺點。
●阻礙了臀肌的發展利用。因為維持直立最有效力的肌肉應是臀肌,但因身體重量受到支持,大部分在學步車裡,都以墊腳尖的方式進行站立與行走,無形中,也讓小朋友學習到無法將腳放平的身體支持面。
學步車看似讓家長節省時間和精力,然與其之後花時間帶孩子到醫院矯正不良姿勢,既耗體力,也耗心力,不如給予孩子一個天然環境,讓他們第一次學習站立與走路就是最正確方式,在反覆練習後,將其植在腦裡,也可增加父母與子女間感情。
(作者為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
小孩開始爬行後,會依眼睛感興趣的東西做水平移動探索,此時為2D探索。
當他們發現高處的東西或人們,想要與其做3D互動時,小朋友就開始了一連串將身體重心轉移到兩腳腳底的過程。有的孩子從小狗爬姿勢轉移到蹲姿,用雙手、雙腳撐站起來;有的孩子從跪姿扶著較高處的家具站起來,小朋友能毫無協助地獨自學習站立,是上天造人的動作藝術!
剛學習站立時,肌肉仍在學習對抗重量過程,會尋找最省力、最有效力的方式站起來。每一次站立過程都在強化身體對於省力排列的記憶,建立了在未來日子裡,身體將有一個好的動作起始點。
(文/陳祐榕)
出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may/11/today-health4.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