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台灣與中國交往不可忽視的前提


民進黨前主席謝長廷的訪中之行已告一段落,針對這五天的行程,民進黨中央在「認識中國」的主調下,目前將之定位為「私人行程」,以與「民共平台」的概念脫鉤;國民黨則是延續政黨鬥爭的思維,肯定謝的中國之行,但否定謝的在中主張。謝長廷並非民進黨赴中的第一人,過往前去交流者已不可勝數,亦非民進黨層級最高者,「前主席」的身分更有許信良在先。不過,從兩國正常往來的角度,謝此行仍有若干面向非常值得一提,也有必要加以釐清,俾使台灣崇尚並捍衛的珍貴價值,不致因政治謀算或和平需求,而遭到混淆,甚至蒙受折損。
民主、自由、人權,是台灣最重要的價值選擇與生活方式,這個基本原則,不因與任何國家互動而該有二致,尤其因為台灣模式堅實的存在,不論是李光耀的「亞洲價值」、馬來西亞的「馬哈迪主義」,甚或所謂「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等悖論,皆因而輕易為世人觀透其違反普世認同的威權本質。做此強調,不在說明台灣可以將中國因素全然排除,事實上,不正視中國,這是不現實的,但是如果為了不攖強鄰之鋒,就必須收起台灣特色,接受中國的遊戲規則,這也絕對不負責任,不但違背台灣利益,也將不利中國的政治前景。
綠營人物,在藍營之後前往中國,若以為發明「憲法共識」取代「九二共識」,或是拿出「憲法各表」區隔「一中各表」,就以為是「超越差異」或「貼近對手」,這就太膚淺速食了。如果民進黨做得不能比國民黨好,這就是強化國民黨正確,則選民會選正品或複製品?民進黨還有跟進的必要?
以民進黨必須做得比國民黨好這個標準來檢測謝長廷,首先,我們認為國民黨最壞的示範就是無所忌憚大搞「權貴政治」,民進黨不該效尤。謝此行的主要會見對象,包括國務委員戴秉國,他是「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承組長胡錦濤總書記、副組長賈慶林政協主席旨意的秘書長,還見了國台辦主任王毅,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此外即是與黨政軍背景的涉台智庫對話,從南到北細數一遍,這場景是不是太過雷同神似,彷彿「國民黨第二」,只是把連戰、吳伯雄的臉譜換戴成謝長廷而已?
其次,在議題內容上,國民黨最糟糕的就是不待國內討論形成共識,更不先向人民報告,就自創「九二共識」,去與中國「密室合謀」。這次,謝長廷到北京,不少行程未透明公開,而其對王毅表達:「我們不認為有『九二共識』四個字」,並宣稱他提出的「憲法共識」就是替代方案。我們必須請問:這謝氏「共識」是如何產生的?是經過誰同意的?這話能代表多少人?與國民黨踐踏民主程序的行徑又有何不同?
第三,國民黨與共產黨杯觥交錯四年多,最令人側目的偏差就是,關心的重點千篇一律盡皆紅頂政商利益,對中國的公民社會完全不置一詞,彷彿將之自中國土地上割裂,視其全然不存在。甚至,當局在達賴喇嘛、熱比婭、王丹等異議人士的對待上,自動調降人權指標,予人「用過即丟」的觀感,因此備受民意指責。新近,民進黨倡議「庶民中國」,避走國民黨錯誤,這若是該黨路線,請問謝長廷此次到中國去「開展」,與中國的公民社會有多少對話?增進了哪些認識?如果跳過這些,所謂「憲法共識」、「憲法各表」如何脫離捏造的虛妄?
這次民進黨人士在北京與中國涉台人員大談所謂「面對差異、尊重差異、處理差異」,在此之前,有個關鍵步驟,必須要先確認差異是什麼?這個差異既不是民進黨與共產黨的差異,更不是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差異,而是台灣與中國的最大差異,那就是民主、自由、人權、對等、尊嚴以及和平,這些價值已經與台灣畫上等號,是台灣與中國交往不能省略的基本前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