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戰略目標應為漁權 而非主權


◎ 陳宥樺
國際關係的動力,在於衝突之後的冷靜過程,各國會基於先前發生的衝突再重新排序其自身利益的優位順序,藉此設定新的政策目標。現下這機會已經來臨,執政經驗與政治智慧皆不足的野田政府已經宣布其誤判形勢,在野田政府的退讓下,在可預見的未來釣魚台事件應將暫告一段落。
然而,若深思台灣的利益何在,則會發現漁權,而非主權,才是適當的戰略目標。原因在於:
首先,台灣沒有可恃的奪島武力,國際、國內、與憲法上也不許使用武力之行為。
第二,已擁有島嶼實際控制權的日本,不可能將釣魚台歸還台灣,這等於是政治自殺。
第三,台灣若訴諸國際法院仲裁,則必須以日本同意為前提,在正常的情況下,日本不可能這麼做,因為這暗示著日本自身也默認釣魚台為有主權爭議之地。就算真進入國際法院,台灣也將被排除在中日之外,因為國際法院的訴訟主體是國家。
中國的如意算盤路人皆知:透過宣示釣魚台的主權暗示對台灣的主權,並測試美國對於亞洲安全的承諾度。
因此,在上述想定劇本的推演下,「力求漁權並將主權持續模糊化」為較符合台灣利益之劇本。政府應以爭奪宜蘭縣漁民的生計思考為戰略目標,而戰術目標則應繼續加強對野田政府施壓,可能的方式如漁船繼續護漁權、向美方表達台灣的作為皆符合美日的利益。切勿錯置戰略目標為主權,不但成功機會渺茫,且導致資源的浪費。
日本在亞洲的朋友並不多,中國、南韓、甚至美國在此事件上皆不挺她,只有台灣的「力求漁權並將主權持續模糊化」,是可顧及日本顏面、台灣利益、與美國亞洲控制權之作法。
待漁權談妥後,無妨讓日本在釣魚台上建立監測雷達與反飛彈基地,以便日方在未來的台海戰事爆發時可保護台灣。
國際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朋友或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但必須要清楚現下誰是敵人誰是朋友。
(作者現任中研院亞太中心助理)


出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sep/25/today-o4.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