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台灣人民不需要「中國民進黨」


2012-07-28
民進黨中執會日前通過恢復「中國事務部」的幕僚單位,未來將籌設「中國事務委員會」做為黨內討論溝通平台。今年大選以來,民進黨內有些人士主張,該黨的中國政策應該調整,以因應新的政治情勢。而有些人士的選後檢討,也把矛頭對準中國政策,好像非要往迎合中國的方向修正,才能獲得大多數選民支持、重新執政,亦即所謂的民進黨敗在中國政策。這樣的思維相當符合統媒的論調,卻是被中國經濟崛起的表象及中國武力恫嚇的虛聲所惑,予人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之感。
這次總統大選的過程,民進黨方面與以往不同的是,並未針對「傾中求統」大力批判對手。如此表現雖然使大選的煙硝味降低許多,卻無法凸顯馬英九總統繼續執政的危險性,乃至於無法有力說服廣大的選民換人做做看。尤其是,在大選過程中,民進黨沒有盡力揭露「傾中求統」乃出賣台灣之舉,所以選舉最後階段傾中財團出面挺九二共識,對猶豫選民發揮了影響力,讓民進黨在衝刺階段更無爆發力。所以說,如果民進黨敗在中國政策,至少是指不敢以堅決捍衛台灣主權的中國政策與對手針鋒相對,遂令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再次催眠了選民。
另外,當時民進黨的若干言行,甚至起了為馬英九「傾中求統」背書的作用。例如,ECFA的議題,民進黨原本也主張應該交付人民公投,然而,選舉後期民進黨卻宣布如果當選將概括承受ECFA,不顧ECFA將造成產業加速外移,失業問題更形惡化。這種默認馬英九傾中政策的作為,不得不引起選民的深刻憂慮:如此選擇民進黨又有甚麼差別?如果要繼續執行ECFA,讓馬英九繼續執政不是更好嗎?當然,沒有直接挑戰九二共識的虛構性,此一曖昧態度也等於是為九二共識「消極背書」,讓這個國共的虛構得有以訛傳訛的機會,中國方面也更加振振有詞。
上述民進黨在大選期間的迷思,其實很足以做為現在「調整」中國政策的借鏡。不用多說也可以了解,在「傾中求統」方面,在迎合中國方面,馬英九、國民黨是「正字標記」,民進黨不論如何「調整」也搶不到這個註冊商標。有人主張,深綠部分讓台聯去經營,民進黨應該往中間移動。但冷酷的事實擺在眼前,中國是不會讓民進黨只往「中間」移動的,它非得要民進黨往「中國」移動才會敞開雙手歡迎。現在,中國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也擺明認同上述條件就可以談,否則沒甚麼好談;凡此,民進黨可能接受嗎?可以說,民進黨要「調整」到中國滿意,就會變成非驢非馬的「中國民進黨」,同時受到藍綠選民的厭棄。
今年三、四月間,行政院陸委會所做民調顯示,希望台灣與中國統一者不到一成。這項官方民調說明,儘管馬英九力行「傾中求統」政策,絕大多數台灣人民,包括投票給馬英九的選民,都不支持「統一」(實際上是被中國併吞)。在如此壓倒性的民意面前,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有必要向不得民心的馬英九「調整」嗎?民進黨有必要向台灣人民反對的中國統一立場「調整」嗎?民進黨應該重視的是爭取九成反對統一的民意,而不是討好不到一成支持統一的民意吧,更何況那些人應該屬於僅存十幾趴支持馬英九裡的鐵票。
民進黨的存在價值在於,台灣人民需要它一起捍衛台灣主權,抗衡國共併吞威脅。老實說,民進黨自創黨以來,一直缺乏足夠的治國人才與執政能力,但台灣人民依舊願意給它機會。為什麼?原因便在於台灣人民需要它「為民喉舌」。可以預言,一旦民進黨不願擔任這種捍衛者、抗衡者,立刻就會失去存在的基礎。中國併吞台灣的野心從來不變,身為台灣人民寄託的本土政黨,民進黨自應堅持台灣主權的立場永不動搖。所謂的「調整」中國政策,假使一步一步偏離一邊一國滑向兩邊一國,民進黨也將因逐漸「中國化」而在台灣主權政治版圖上喪失存在的價值。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社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