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吃粽不重有訣竅

文/黃瑞培
粽子是端午節應景的美食,更是考季當中,祈求金榜題名的聖品,但要如何考試「包中」,卻不致「包重」呢?其實,只要掌握「少油、少醬和多纖」的原則,就不必擔心吃「粽」愈吃愈「重」。
傳統製作粽子以糯米為主要食材,摻入豬肉、蛋黃、蝦米、香菇、花生、栗子或豆干等佐料。粽子的內餡多半使用鹹蛋黃及五花肉,先用熱油炒過,再包入米粒中,無形中增加不少油脂含量。
自己動手包粽子時,不妨將生糯米直接加入餡料,包在月桃葉或竹葉中,內餡用醃料略醃或滷汁稍滷即可,不必事先炒過;肉類選用瘦肉,也可用豆包、豆干等豆製品來取代肉類,並多放些蔬菜類(如:香菇、竹筍等)。
由於粽子的糯米黏度較高,在胃裡不易消化,若食用過量,容易產生腹部悶脹、消化不良或便秘。如果能選用五穀雜糧米來取代糯米,或是在糯米中添加蕎麥、燕麥、薏仁、蒟蒻、黑糯米、糙米、蓮子、栗子等,將可增加纖維含量,幫助腸胃蠕動。
市面上也有所謂「五穀粽」、「高纖粽」、「低卡粽」,對糖尿病人、體重控制者而言,也算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如果沒辦法選擇粽子,吃粽時,不妨搭配一盤燙青菜,或一碗清淡的蔬菜湯,如竹筍、冬瓜或絲瓜湯等,再加上一份水果,一樣可以增加纖維質的攝取。
許多人習慣在粽子上撒花生粉,再淋上醬油膏、甜辣醬、番茄醬等佐味的醬料後食用,但粽子本身的花生與沾料花生粉都屬於油脂類,無形中將增加油脂攝取,醬料多半是含鈉量高的調味品,對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不利。如果能少一點調味料,多一點食物的原味芳香,將會多一點健康。
往年,偶有老人家吃粽子噎死的案例,如果家中的長輩吃粽子時,尤其曾經中風的患者,要特別注意小口小口地吃,細嚼慢嚥,以免噎著。
吃不完的粽子也要注意它的保存溫度,最好放在冰箱冷凍櫃,食用前一天再移到冷藏櫃解凍,待享用時再加熱,但不宜多次復熱。冷藏最好不要超過3天,冷凍時間不要超過兩個星期,若粽子剝開後有黏絲,表示粽子可能放太久,已經不新鮮了。 (作者為營養師)

出處:自由時報電子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