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3日 星期六

看看韓國,想想文化(台灣文化倒頭走)


作者 李敏勇   
2012-06-23
韓國正在積極向世界輸出他們的文學,介紹他們的詩人、作家。這是韓國走離軍事統治困境後,發展經濟之外,自我振興的文化工程,一個新興的亞洲國家,不只脫離二戰前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悲情歷史,也展示了邁向新國家的形貌,硬實力與軟實力兼具。
與台灣的「中華民國」體制,習慣以「復興」的語彙宣示文化和經濟動向不同,韓國以「振興」的概念展現意圖。就像在台灣的「資訊」和韓國(甚至日本)的「情報」,不同的語彙概念顯示不一樣的心境,「振興」是更為進取,更具有未來性的。振興是向未來;復興是向過去。
一九八○年代,韓國就有「國家藝術振興院」這樣的組織;出任過院長的詩人鄭漢模,後來還出任過文化部長,隨著民主化的開展,韓國的文化發展動向顯現出多彩多姿的面向,不只文學、美術、音樂、電影…都有新貌。正逐步與追求「文化發信國家」的日本分庭抗禮。
以向世界介紹韓國文學為宗旨的韓國翻譯院(LTI Korea),正在世界各國家的城市舉辦「KLTI城市論壇」,由韓國作家與各該國作家齊聚一堂談韓國文學,並積極遊說各國翻譯出版韓國圖書。據說,每年經費約二億台幣。相對比較,台灣每年僅約二百萬元,相形見絀。「LLTI台北論壇」二○一一年在台北政大韓文系協辦下舉行。參與了論壇,讓人感慨良多。
台灣,也在「韓流」的衝擊之中,不過顯現在電視劇與飲食方面,文學翻譯相對不那麼熱絡。申京淑的小說《請照顧我媽媽》(中文版,圓神)是少數幾個例子。這部關於年邁母親來首爾找子女失蹤後,全家人內疚自省的小說,已在韓國賣出二百萬本,也在二○一一年曼氏亞洲文學獎脫穎而出。
亞洲,甚至世界,正從文學了解韓國,台灣要讓亞洲、讓世界了解台灣什麼?怎麼了解?既不像日本已形成的民間文化活力,也不像韓國有積極的國家文化機制協力。更嚴重的是,被窒息在「中華民國」的問題性裡,國家不像國家。而且,台灣的中華文化復興概念,不只倒頭走,更在複製假的中國,即便輸出,也常常只混淆了文化視野。 (作者李敏勇,詩人)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