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新加坡為什麼沒有核電廠

2011年11月18日 15:40

新加坡為什麼沒有核電廠


國內有些人喜歡拿新加坡來跟台灣比,但講到核電時,卻完全忘記這個南洋島國的存在。

三十年來,新加坡之發電量年年提高,全部來自火力,核電至今掛零
這個南洋島國是個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工業生產去年佔其GDP的28%,略低於台灣的31%而已。位處於北緯一度左右,該國一年到頭每個月的平均高溫皆在攝氏30度到32度之間。所以若使用核電,他們還不會像台灣在冬季有過多發電容量閒置的問題。
新加坡絕對有建造核電廠的潛力。他們早就有足夠的資本與知識水準,而既然素來與美國友好,美國必樂於提供核能技術,甚至歐洲國家也會來推銷反應爐。鈾則可就近從同樣友好的澳洲進口。萬事俱足,為何不作?
擁核派常說,核電遠比火力發電便宜。怪哉!新加坡的統治階層是出了名的務實精明,怎麼會歷經兩次世界能源危機與近年油價飆漲,卻到現在還沒建造過核電廠呢?
其實,新加坡並非沒考慮過核電。就在一年前,該國總理李顯龍在一場公開演講中表示,鑑於石油價格難免的大幅波動與全球暖化問題,新加坡需要具備使用核電的能力。不過,他特別強調,適合新加坡使用的是一種較小型、較有效率、安全的未來核電裝置,所以,現在還不是建造核電廠的時候,但需預作準備,包括人才培訓,然後才能在「來日」(one day in the future)決定核電應用是否可行。簡言之,新加坡領導者意圖發展核電,但認為時候未到。
對於社會大眾,李顯龍這席話算是新聞;其實,新加坡政府在數年前已開始考慮核電的可能性。根據日前維基解密披露的美國駐新加坡大使館電文,早在2008年11月14日,當時的能源市場管理局總裁 黃循財對美國外交人員表示,新加坡不排除使用核電。他跟李顯龍一樣,都說要等技術發展到足以適應新加坡的安全要求,但他透露的內容較詳細。黃循財指出:
  • 新加坡百分之八十的能源供應來自於鄰國(馬來西亞)管線所輸送的天然氣;
  • 為分散來源,新加坡可能在未來二、三十年內採用核電;
  • 目前一般的反應爐可提供全國六分之一電力,所以停機會造成嚴重的電力缺口;
  • 新加坡正在觀望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對於「球床反應爐」(pebble bed reactor)技術的決定,再評估是否可利用此技術建造迷你反應爐
這份電文中最值得台灣大眾注意的應該是這句話:
The big problem for Singapore with regard to nuclear energy, as Lee Kuan Yew stated, is that it lacks the land area to create a 30-kilometer safety buffer around a nuclear reactor.

(如李光耀曾說過的,核能對於新加坡而言的大問題在於,新加坡缺乏足夠的土地面積,無法創造核能反應爐周圍三十公里的安全緩衝地帶。)
我們都知道新加坡領土不大,但未必清楚「三十公里」對該國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來個簡單練習:在地圖上畫個圓圈來涵蓋新加坡的國土。此圓的直徑大約只有55公里:

所以,萬一新加坡自家的核電廠發生嚴重事故,其大半江山(甚至整片領土)難逃浩劫,結果無異於亡國。
小歸小,新加坡的面積好歹是台北市的2.5倍。若將新加坡的領土範圍套到北台灣,並標示北台灣的三座核電廠,則大致如此:

將李光耀所說的「30-kilometer safety buffer」應用到台灣的核電廠,則如下圖:

由此來看,基隆市民沒像貢寮鄉民那麼反核四,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而假如從前統治台灣的人是李光耀而非蔣經國,甭說核四,就連核一、核二也不可能放在離首都這麼近的地方。
姑且不論地震因素,台灣海岸除了東部與恆春半島以外,何處是那種在三十公里內全無人口密度高於每平方公里1000人的鄉、鎮、或區呢?從台中女中所提供的這張人口密度圖來看,這種地方應該是不存在。
每平方公里1000人不夠密集嗎?今年日本核災受創最深的福島縣去年年底的人口密度只有147人/km2而已喔。
說到這個福島核災,最近安成哲三等學者所發表的福島核災後之全日本銫137污染分布研究再度告訴世人,其範圍絕不僅限於三十公里(另可參閱:台灣報紙之報導,或NHK這則附有影片的報導。日本官方的最新監測資料地圖則可參閱每日新聞社的這個網頁,或文部科學省的這個檔案。美國能源署的資料容許轉載。以下是今年4月3日的美、日聯合監測資料:

不論如何,半徑三十公里可視為基本安全距離的最小值。至少,在車諾比核災的二十五年後,電廠周遭三十公里依然是個恍如鬼域 禁區
最近,我國的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根據台電所呈報的計算取最大值,然後四捨五入,將核一、核二、核三的「核子事故緊急應變計畫區範圍」從五公里擴大到八公里,核四的部分則由台電另行計算後再議(現為五公里)。也許是巧合吧,核一核二的範圍都差一點而未碰觸到台北市地境。對居住地沒被劃進去的人,這未必是好消息,因為:
  • 1. 「緊急應變計畫區範圍」跟「核災輻射的影響範圍」是兩回事,這從疏散範圍為20公里的福島核災之銫137擴散累積地圖就可看出;
  • 2. 政府預想到要將你疏散,這總比沒把你算在內好。
我們離日本相當近,亦同處 環太平洋火山帶。怪異的是,福島核災促使遠在歐亞大陸另一邊的德國決心廢核,卻撼搖不動中國國民黨那一心啟動核四的頑固執念。
先前我們提到李顯龍去年11月1日的演講。在那場演講中,他以德國總理Merkel改變前朝的廢核政策為例來說明核能的重要。然而,Merkel卻因福島核災而在今年5月30日來個政策大轉彎,重拾前朝的2022廢核大限。
造化弄人。Merkel宣佈廢核新政策後還不到72小時即按預定行程飛往新加坡,在6月1日跟李顯龍會面。當時福島核電廠還在水深火熱(幾座反應爐現在也還是熱騰騰啊),兩人當然談到了核電問題。李顯龍應不至於像馬英九那樣常忘記自己說過的話,所以這場會面也許會讓他備覺尷尬。幸好他不像咱們的馬先生那樣三不五時地暴衝。既然去年沒把話說死,他大有餘地對Merkel說「關於核電,我們未作決策」。(We have made no decision on nuclear energy)。
在福島的陰影下,本就對核電抱持謹慎態度的新加坡想應會更謹慎。本月初,新加坡工業與貿易部長Teo Ser Luck(張思樂)的一場關於能源政策的簡短演講或許已透露出該國政府在後福島時代的三個可能方向:透過ASEAN的架構來獲得更穩定的天然氣供應、積極管理能源需求、能源技術研發。去年此時逐步加溫的核電之議呢?關於核電,他只提到了福島核災。
台灣在很多方面不如新加坡。光是比較桃園、樟宜兩個機場就可看出,我們打從規劃設計階段開始就差人家一截---何況現在桃園機場在英明的馬英九政權改革下,不到一年漏水十次飛機跑道上坑洞難平行李車沒事撞飛機。新加坡政府至今仍不敢蓋核電廠,就此觀之,我們的中國國民黨政權至少有一點勝過他們:玩人民身家性命的勇氣。
延伸閱讀

aPassion: 慕
引用網址:
o
n: 慕容理深のblog
http://blog.roodo.com/elysii/archives/18008819.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