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 自由論壇 | |
作者 台灣教授協會 | |
2011/10/26, Wednesday | |
點擊上圖可看更多照片 20110924ChinaUniWar 2011.09.24認識中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中國經濟的變與不變 張清溪 台灣大學經濟系 教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有變有不變。很多人會說,它變的是經濟,不 變的是政治。這樣講也可以,經濟確實有改變。但是,如果政治不變,它的經濟 改變就只能在政治框架裡的變,這樣的改變,相當有限,而且,不一定往好的方 向變。到底它變了什麼,不變的是什麼。這樣的變與不變,對台灣又有什麼影響。 1. 政治制度沒改,經濟制度也沒有改 獨裁統治下的中共經濟,所謂「改革開放」,不是真正開放、而且完全沒有 改革。這個「開放」的意思,是過去中共把中國人手腳都綁起來,管吃管住、管 生管死。現在,它把中國人的手腳放開了,不管吃住、也不管你的生死。自己做 決定,本來是市場經濟的原則,但因為中共政治獨裁,所以,人民只能有獨裁政 治籠子裡的自由。 大家都知道中共的政治制度沒有改變,但其實它的經濟制度也沒有改變。經 濟制度決定於兩個標準:私有財產權與經濟決策權。中國人至今沒有土地的私有 產權。這樣,房子就像蓋在沙上,被拆了,人就無立椎之地。 至於經濟決策權:許文龍的「退休感言」與最近台商遊行抗議中共的迫害, 充分說明中共隨時隨地可以取你的財產。你有真正意義的決策權嗎?不只台商, 中國人更慘。這說明中共的「改革開放」,並沒有改變它的經濟制度。 2. 人民拼命工作,政府拼命課稅收錢 中國人的手腳被鬆綁之後,過去窮怕了,因此拼命工作、賺錢、存錢。但中 共利用各種手段,把中國人(以及台商)工作成果收為已有。 2011.09.24認識中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1 中國稅收增加率都遠高於其GDP 成長率。不只如此,它那向台商沒收、私 人收賄的(中共幹部現在都腰纏萬貫,怎麼來的),還沒有算在稅收裡。中國人 拼命工作的成果,很多被出口變成外匯存底,但外匯被中共收去了,社會換來的 是人民幣。結果是人民幣增加,但東西沒有增加(只有出口,沒有進口),成為 「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物品」,通貨膨脹自然免不了。在經濟學裡,這個叫做 「通貨膨脹稅」,也沒有計入那個正式的稅收。 中國人與外商努力的結果,使中國變成「國富民窮」。 3. 生產增加,經濟問題更大 中國的生產是增加了,但經濟問題也相繼產生,其中包括: (1) 貧富懸殊:「國富民窮」以及「國進民退」,使極少數人很富有,但絕 大多數人貧窮,所得分配極度不均、區域發展不均、官民兩重天。。 (2) 環境污染: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垃圾廠。 (3) 貪污腐敗:官員貪污,政府黑社會化。社會道德敗壞,商業無誠信。 (4) 財政黑洞:銀行呆帳以及地方政府債務,非常可怕。 (5) 通貨膨脹:現在已經很嚴重了,未來可能更嚴重。 4. 所有問題不可能解決 中國的任何問題,不論是法律、政治,還是財政金融、所得分配、貪污腐敗、 環境污染、教育退休住房,甚至天災人禍,都離不開政治,意思是必須政治改革 才能解決。但中共會做任何事,就是不會政治改革。因此,中國的問題,是不可 能真正解決的。結果會怎樣呢?結果必然會崩潰。 5. 對台灣的影響 中國經濟體很大,中共又掌控了它的很大部分,因此,經濟就變成政治工具。 它透過收買、威脅,影響台灣媒體、政治乃至經濟。另一個影響是,當它崩潰時, 台灣會受到首當其衝的衝擊。 2011.09.24認識中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2 中國對台策略與台灣總統大選 童振源 國立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特聘教授 從 2008 年5 月以來,兩岸以模糊的國共兩黨共識為基礎進行政治互動,其 內涵是「九二共識、各自表述」、「反對台獨、實質一中」。中國至今從來沒有 公開承認「一中各表」,仍然強調「兩岸口頭表述接受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 採取這樣的戰略,中國得到的最壞結果是兩岸「各表一中」,但絕對不容許台灣 表述成「兩個中國」。同時,中國能動態微調「零八共識」的立場,逼迫國民黨 落實一個中國原則、施壓民進黨接受一個中國原則。 首先,兩岸之間或國共之間從來便不曾存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 二共識」。中國政府在過去非常多次而公開地駁斥「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為「九 二共識」,而且至今都公開以「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定義「九二共識」。 特別是,在1999 年8 月4 日回應台灣陸委會要求兩岸兩會在「一個中國、各自 表述」的共識基礎上恢復兩岸協商與互動時,中共中央台辦與中國國台辦聯名發 表聲明:「1992 年11 月,海協與海基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海協從來沒有承認、今後也不會接受台灣當局 編造的所謂『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不僅中國政府公開駁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兩岸兩會或馬政府也 從不曾在兩會公開場合發表「九二共識」為「一中各表」的內涵。自從2008 年 馬總統執政以來,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已經會談六次,卻從來不曾在公開場合共 同表述過「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內容。此外,馬政府官員或國 民黨領導人在兩岸共同公開場合,從來不曾片面表述過「一個中國、各自表述」 或中華民國的國家體制,連馬總統的稱謂都不敢在中國官員或代表的面前提起。 如果沒有「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為基礎,過去三年兩岸簽署十五項協 議的基礎為何?馬總統執政三年多,兩岸關係快速發展的基礎不是「九二共識」, 而是國共兩黨的「零八共識」。2008 年以後,中國模糊處理「九二共識」的內 2011.09.24認識中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3 涵,儼然讓兩岸關係找到新的互動基礎,使得兩岸得以穩定發展與協商對話。然 而這項國共兩黨的共識並不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也不是「九二共識」本 身,而是「九二共識、各自表述」與「反對台獨、實質一中」的兩黨默契,也是 中國政府不斷強調的兩岸政治互信基礎。 在「零八共識」的基礎上,兩岸協商恢復與交流擴張,兩岸的外交衝突出現 非常初步的緩和,兩岸邦交國的數目凍結,台灣得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 會,中國對台灣的武力威嚇言詞降低。「零八共識」確實帶來一些正面的發展, 但其基礎非常脆弱、成效相當有限。此外,兩股抗衡力量的緊張關係使得「零八 共識」在2012 年總統大選後難以持續。 一方面,台灣民意對於「零八共識」所開展的台灣國際空間不甚滿意,而且 認為馬政府立場太過傾中。根據新台灣國策智庫在今年5 月初的民意調查,台灣 民意認為過去三年台灣國際地位提升只有22.3%,認為差不多/沒有變化的有46.1 %,認為下降的有26.0%。根據遠見雜誌在今年5 月中旬的調查,台灣民意認為 馬總統執政三年外交政策成功為43.5%,認為失敗的比例為40.5%。過去三年, 台灣民意認為成功的比例幾乎維持在43%,但是認為失敗的比例卻不斷增加, 從2009 年5 月的28.8%增加到2010 年5 月的37.0%及2011 年的40.5%。 其次,根據TVBS 在今年2 月初的民意調查,台灣民意認為馬政府的立場傾 向中國的比例高達53%,而且比馬總統剛就職時42%增加11 個百分點,而不同 意的比例為39%,比馬總統就職時降低5 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馬總統不時強調台灣主體性之政治立場,包括「台灣是一個主權 獨立的國家」、「他是台灣總統」、「2,300 萬人民可以決定台灣的前途」,當 然中國會不高興。而且在台灣民意結構上,馬總統上台後,台灣人認同不斷強化, 反對統一的比例愈來愈高。我們將台灣人認同比重減去中國人認同比重當作是台 灣人認同淨比重。根據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台灣人認同淨比重從1993 年的負7.9%增加到2000 年的24.4%,再增加到2007 年的38.3%,最後增加到 2010 年的48.9%。 2011.09.24認識中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4 再者,雖然絕大多數的台灣民眾支持廣義維持兩岸現狀,但是贊成兩岸最終 應該統一的比例不斷下降,贊成台灣最終應該獨立的比例不斷上升。我們將贊成 兩岸最終應該統一(獨立)的比重減去不贊成兩岸最終應該統一(獨立)的比重 當作是台灣人統一(獨立)指數。根據遠見民調中心,台灣人統一指數從2006 年的負25.8%惡化到2011 年的負53.9%;台灣獨立指數從2006 年的4.0%提高 到2011 年的14.6%。 面對 2012 年台灣總統大選,中國的兩岸關係佈局早已展開。中國的策略非 常清楚:首先,中國要求馬政府配合中國落實「反台獨」的作法與強化「一個中 國原則」的承諾。特別是,如果馬總統連任,中國應該會傾盡全力要求馬總統落 實反台獨與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甚至逐漸推動兩岸統一的政治工程。如果馬總 統連任而不落實中國的政治立場,恐怕馬總統會承受兩岸關係緊張與協商中斷的 壓力。也就是說,如果馬總統連任,「零八共識」的模糊一中架構將面臨攤牌的 政治壓力。 其次,中國利用兩岸關係穩定與兩岸維持協商作為施壓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接 受「九二共識」的槓桿。中國的策略是立足於過去事實(「九二共識」)存在的 正當性與主導「九二共識」的詮釋權,以「九二共識」包裝「一個中國」原則爭 議,降低反對力量、形成擴散效果、擴大聯合勢力。中國再以過去三年的兩岸和 平與發展為餌,配合國民黨政府的選舉操作,施壓民進黨接受「九二共識」。特 別是,在2006 年以後,中國很少公開反對「一中各表」,讓「一中各表」支持 者找到各說各話的空間,同時讓民進黨難以反擊「九二共識」的兩岸認知差距。 然而,一旦民進黨無法抵擋壓力而被迫接受「九二共識」,中國便可以有「九二 共識」詮釋權,要求民進黨堅持一中原則、反對台獨、甚至促進兩岸統一。 脆弱的「零八共識」只是國共兩黨互動的權宜之計,缺乏台灣民意的廣泛支 持與朝野的共識,是無法承載兩岸關係的長期穩定與發展。最近三十年,中國國 力不斷壯大、能夠運用的資源迅速擴張。1991 年中國GDP 是台灣的2.2 倍,2010 年中國GDP 已經是台灣的13.9 倍,而且差距持續在擴大當中。面對中國國力的 快速增長,無論是馬英九總統或蔡英文主席當選2012 年總統,都需要儘速凝聚 台灣共識、團結台灣力量,才能抵擋中國的壓力,也才有實力推動兩岸的真正和 解。 2011.09.24認識中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5 我們如何面對中國的統戰? 林保華 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 理事長 在馬政府加強與中國交流,棄守主權與撤銷心防下,中國對台政策也以統戰 為主,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因此統戰的範圍包括各個領域,各個地區,各個 階層,各個政黨。總之,無孔不入。 國共內戰時的統戰,共產黨是以自由民主公平正義的理念來爭取知識分子, 瓦解國民黨統治集團,如今是大一統觀念與利益收買,因為人們對大一統並沒有 太大興趣,所以主要以利益收買為主,以收買促進統一。 收買,表面上是中國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收買,實際上是「吃小虧佔大便宜」, 也就是犧牲眼前利益、獲取長遠利益,犧牲小利益、獲取大利益。就如對香港「免 稅」的優待,實際上僅僅從香港金融市場,以上市集資、投機買賣等手段獲取天 文數字的利益。對台灣也是如此,收買台灣的經費,與將來佔領台灣以後,取得 台灣的所有資源(包括品牌),那是小巫見大巫了。 因此要對付這類統戰,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守住自己的立場、理念,不被共產黨鑽空子。共產黨對統戰對象有詳細的分 析,掌握各個人的脾氣、喜好,尤其是人性的弱點,例如愛錢還是好色,或 者老人的不甘寂寞,從這裡打開缺口,達到拉攏收買的目的。蒼蠅不釘無縫 的蛋,每個政治人物要好之為之。 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相互交流後的必然結果。但是由於雙方實力懸殊, 中國有意侵吞台灣,台灣卻無心佔據中國,所以結果是我中有你,你中卻沒 有我,或者很少我。尤其是我中的重要人物中的周圍,幾乎必然有你。因此 我們固然不必草木皆兵,但是適當的警覺卻是必須的。(台灣青年反共救國 團為例) 2011.09.24認識中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6 三、揚長避短。台灣的最大長處就是民主制度、言論自由。所以不必與中國比較 誰有錢,誰的城市建設更宏偉,誰的歷史更久遠、文化更深厚。我們就是比 民主、自由與人權。這些都是人性所追求的東西,所以對中國人有吸引力。 這點,從中國來台灣與到香港讀書的學生中可以看到。尤其強調台灣的善良 人性,讓他們感覺到共產黨的沒有人性,社會公德的沉淪。他們才會轉變對 台灣的態度。 四、運用比較中性的語言。例如「台獨」已經被共產黨與國民黨污名化,因此用 「自決」、「民主」,也就是由人民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前途,中國人不但比 較容易接受,也引發他們的共鳴,產生對一黨專政的不滿。這次提出的台灣 共識,以「立法」作為第一階段,其他以後再說。 五、經濟統戰比較複雜。例如以ECFA 的讓利收買,以及中國遊客的消費,甚至 中國資金推漲股市等等,我們不能表示清高而拒絕,但是頭腦必須清醒。「錢 照賺,共照反。」賺來的錢,除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也拿來支援民主運動。 但須記住可能為此要付出代價,因而準備應付突然變化(股市、房市暴跌, 中國遊客突然不來等等)。 六、知己知彼。如果只看台灣,可能會比較悲觀。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香港內 部,以及整個世界的變化,尤其是網路給中國帶來的變化,中國90 後的變 化,最重要的是普世價值的推廣,尋找「你中有我」,就可以有更多的朋友, 壯大我們的力量,加強我們的信心。尤其是把台灣融入進全球的民主浪潮中。 總之,世界千變萬化,統戰也會千變萬化。我們要有對價值觀的堅持,但也 注意手段的靈活務實。台灣建國路程很長,不是喊爽就可以實現,要付出代價, 但要有信心。 2011.09.24認識中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7 中共對台工作之「變」與「不變」 曾永賢 前總統府 資政 一. 共產黨之戰略與策略的涵義 馬克思所提倡的階級鬥爭理論以及「三個必然論」(資本主義社會必然崩潰、 無產階級必然勝利、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來自於德國黑格爾的辯證法、 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說和法國各流派社會主義者的社會階級論。 利用馬克思的理論,從事「無產階級革命」的是列寧。他在革命實踐中修正 和補充了許多馬克思的理論,例如:創造建黨學說(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 把奪取政權過程中的暴力革命論絕對化;奪取政權後,必須實施無產階級專政(先 鋒隊專政),以及革命鬥爭中的戰略與策略。 這些列寧的理論和主張,後稱為列寧主義,又稱為「帝國主義與無產階級革 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以及「戰略化與策略化的馬克思主義」。 凡是共產黨從事鬥爭和奪取政權後的所作所為是準繩列寧主義推展的。此將 其戰略與策略的內容及其關聯簡述如後: 戰略 ― 包括戰略目標、主要打擊對象,以及「革命的動力(包括主力 軍和後備軍」的佈置。除非戰略目標已經實現,戰略是不會更動的。 策略 ― 附屬於戰略,包括鬥爭形式、組織形式、鬥爭口號,以及其三 者的配合運用。他是根據客觀情勢和敵我力量對比的變化而靈活的加以 更動的。 二. 中共對台鬥爭策略演變 (一) 第一個戰略階段(1921-1943 年) 8 2011.09.24認識中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在日本統治台灣時代,中共站在反對帝國主義的立場,鼓勵和支 持台灣獨立。 二○年代,有不少男女青年前往大陸留學,其中在上海大學唸書的 人很多,該大學是中共地下黨組織甚為活躍的學校。於是這些台灣男 女青年,都是中共地下黨的教育對象和吸收對象。例如:謝雪紅於一 九二五年八月參加共產黨,同年十月就由中共派往莫斯科就讀東方大 學,以資培養未來的「台共」幹部。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共產國際東方部指示日共組織台灣支部。一九 二八年春,日共派員將台灣支部的黨綱、黨章草案帶往上海,交給台 灣留學生商議建黨事宜。當時中共派員參加「台共」建黨的籌備工作。 於一九二八年四月在上海成立「日本共產黨台灣民族支部」;共黨份子 先後返台後開始活動,不久被捕;漏網之魚逃亡中國,一九三○年春重 建,一九三一年被徹底瓦解。 中共對逃亡大陸的台共份子加以收容,並特別培養。例如:蔡孝 乾就被送往江西蘇區,於一九三五年第二次蘇維埃大會上被任命為蘇 維埃臨時政府內政部長;參加「長征」後,先後出任中共中央白軍工 作部北線工作委員會書記和第十八集團軍(八路軍)敵工部部長;至 四十五年九月被任命為中共台灣省工委書記。 所以,把中共對台工作的第一個戰略時期定為一九二○年至一九四 三年是因為這一段時期中共支持台灣獨立所致。至一九四三年「開羅 宣言」宣佈第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將歸還中華民國後,中共立即改 變立場,把台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並把對台工作的戰略目標改為「解 放台灣」。 (二) 第二個戰略階段(1943 年至今) 1. 武裝解放台灣 (一九四三至一九五四年) 9 2011.09.24認識中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自「開羅宣言」發表後,中共立即從既有出版物中有關支持台 灣獨立之文字予以刪除,包括Snow 所寫的“Red Star Over China” 中的毛澤東談話。 戰爭結束後,第二個月就指派蔡孝乾為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 書記;一九四六年到達上海,與中共中央華中局(後改為華東局) 商討省工委人選後,一九四六年四至七月分別潛入台灣。首先,利 用「舊台共份子」以及「舊台共」的外圍組織為跳板,徐圖展開地 下活動。此外,與擅自來台的福建、廣東等地區的脫黨份子,取得 聯繫,並逐漸恢復組織關係。 省工委之主要任務為從事群眾運動,發展組織;從事統戰活 動,爭取同盟軍;從事情報活動和策反工作等等。沿用「白區工作 路線」活動,在「一九五○年解放台灣戰爭時需要台灣的地下黨動 員群眾「迎接解放軍解放台灣」。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中共中央宣佈:解放戰爭已轉入轉折點,要 採取全面進攻階段。於是指示省工委到一九四八年底以前發展二千 黨員,武裝五萬人群眾,逐步開展游擊戰爭,並在解放軍攻台時「配 合解放軍行動」。 其左傾盲動策略,由於違背地下黨活動的工作原則,地下組織 大部分暴露,遭受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大破壞。 一九五○年六月爆發韓戰,使中共一九五○年解放台灣的計畫 幻滅。 2. 和平解放台灣策略時期(一九五五至一九七二年) 一九五五年七月,在全國人代第二次會議上宣佈:「爭取用和 平方式解放台灣,但不放棄武裝解放」,同時要求「和談」。 10 2011.09.24認識中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提出「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前後」口號,並與海內外普遍組 織「和平解放」有關組織。 大陸展開「鳴放運動」、「反右派鬥爭」,接著「三面紅旗」政 策的失敗造成大饑荒,使中共自顧不暇,對台工作方面陷入低潮。 從七○年代初,美國進行乒乓外交、季辛吉訪問中國,我被迫 退出聯合國前後,其對台的「和平解放」策略死灰復燃,形成了另 一高潮,尤其是在海外進行「認同」、「回歸」運動甚為活躍。 3. 和平統一台灣策略時期(一九七三~至今) 一九七三年,鄧小平訪問美國之時宣佈:今後再不用「解放台 灣」之字眼,改以「和平統一」。 一九七七年元旦,以全人代常委會名義提出「告台灣同胞書」。 一九八一年,全人代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並提出「有關和平統 一台灣的九條方針政策」(所謂「葉九條」)。 一九八二年,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 一九八三年,鄧小平又提出「鄧六條」。 一九九五年,江澤民提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 續奮鬥」(所謂「江八條」)。 二○○八年,胡錦濤提出「攜手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同心實現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謂「胡六點」)。 所有文獻的主軸都是一致的如:一個中國、一國兩制、「三通 四流」、「和平談判」、「反獨促統」。其中間必須注意的是二○○五年 11 2011.09.24認識中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中共所通過的「反國家分裂法」,以及同年五月連戰訪問中國所發 表的「聯共治台」言論以及國共論壇平台的形成,是否國共第三次 合作的出現? 三. 對中共對台工作慣用手段的認識 (一) 其對台工作是對敵鬥爭 (裡應外合)。 (二) 「革命的兩手」的運用 (公開與秘密、合法與非法、文武併用)。 (三) 全面滲透兩個寄希望,但「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四) 有效的「接待工作」(一九八七年十一月我開放探親後的接待工作中以生 活接待和政治接待同時進行,以期達到消除敵意,尋找共識,循序漸進, 促進統一)。 (五) 「訴之以情、誘之以利、許之以位」策略。 (六) 工作做到島內→對台工作「向南移,向下沉」。 (七) 對台工作的能量與靈活。 四. 結論 (一) 應有敵情觀念,切記一廂情願。 (二) 徹底認識敵情。 (三) 具體檢驗其「讓利」、「採購」的實情。 (四) 對台灣大選的介入。 12 source: 台灣教授協會 轉載自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認識中國系列之一:中國如何統戰台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