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6日 星期三

傾中政策為勞工帶來「百年禍害」

日前,馬英九總統接見「反貧困聯盟」成員時表示:「過去三年多在各界努力下,共計提供三十八萬個工作機會,失業率也已降至上個月的四.二七%,然而目前仍有四十餘萬人失業,且許多傳統及高科技產業都抱怨缺工,凸顯求職媒合仍面臨很大的問題」。台灣目前的就業問題,是出在媒合問題嗎?實際的情況,恐怕不是馬英九所說的,而是另有馬英九不願面對的真相。

近來國內失業率之所以下降,主要的原因並非就業機會增加了,而是長期失業者停止繼續求職不包含在統計中,以及政府推出各種短期就業方案,美化失業率的統計數字所致。根據經驗,真正的就業機會增加,必然會反映於事求人所帶動的薪資上升。然而,台灣勞工的實質所得不僅沒有增加,而且還倒退到十餘年前的水準,這就說明目前的國內就業市場,絕非如馬英九一廂情願的描述。最好的例子,便是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普遍較高,他們進入職場的起薪也只有二萬多元。

前天,彭博有專文指出:台灣就業機會遭中國磁吸,製造業大幅出走,卻未能仿效新加坡經驗,發展出新的成長產業。該篇專文進一步指出:台灣四.四%的失業率,看起來好像只有美國的一半不到,但跟亞太同儕相比就遜色許多,不但比新加坡(一.九%)高出二倍有餘,也超過香港(三.五%)和南韓(三.二%)。對於就業外移,彭博的專文引述經濟部數據稱,光是鴻海旗下的富士康,在中國僱用勞工就超過一百萬人,但全台灣的製造業工作機會,今年五月份只有二九○萬個。

老實說,這篇專文所言,相當接近一般的常識,道出了台灣勞工之困境。詎料,經濟部長施顏祥非但沒有聞過自省,反而駁斥彭博「報導偏頗」,「是以負面角度來看台灣產業發展」。馬政府有此反應,是可以想像的,因為自馬英九以下,無不把台灣經濟倚賴中國,當作創造就業機會的仙丹妙藥。尤其是,ECFA簽署以來,自馬英九以下,無時無刻不在宣傳,台灣的就業市場明顯好轉。經濟部甚至聲稱:今年二月底,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空缺人數達到二十三萬餘人,就業市場前景相當好。

按照馬政府的宣傳,現在台灣的勞工早已「出頭天」了。事實是這樣嗎?如果這是事實,結構性失業人口為何至今還在失業中?大學生為何仍飽嘗畢業即失業之惡夢?如果這是事實,為何政府給公務員加薪三%,而且馬英九、吳敦義向企業喊話跟進,大多數企業依舊保守以對?為何年輕人努力工作還是不敢生育或一屋難求?為何馬政府本身還要寄望中國觀光客來台消費?凡此在在說明,馬政府看經濟,不是從庶民的角度,而是從財團的角度。總之,馬政府的經濟倚賴中國政策,乃是「以財團為主,對人民不利」的政策。

馬英九的思維跟中國官員的思維類似,都認為台灣產業前進中國,乃是犧牲中國、讓利台灣之舉。其實,真正的情況恰好相反。馬政府開放中資來台兩年多,我國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至少超過二五一億美元,同期中國資金來台卻不過一.五億多美元。試問,如此明顯的差距,究竟是台灣為中國創造的就業機會多?還是中國為台灣帶來的就業機會多?不僅如此,馬政府還陸續放寬中國配偶、親屬來台條件,吸引中國學生來台就讀等,形同開放中國人士來台搶飯碗。

除了就業機會遭中國磁吸,一如彭博專文所言,另在「要素價格均等化」的作用下,隨著台灣經濟鎖進中國,台灣與中國的工資將日益拉近,即,台灣的工資會被中國較低的工資水準往下拉,直到幾乎相等。只要馬政府不改傾中路線,未來台灣的勞工實質所得,便會在馬政府的「就業市場前景相當好」宣傳聲中,像自由落體般向下墜落,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台灣長期全民共享的繁榮穩定,將在馬政府自我感覺良好下消失無蹤,而馬英九空喊的「百年公義」將帶來「百年禍害」!

出處:自由時報社論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jul/6/today-s1.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