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2日 星期五

無感經濟成長 就業在中國 繳稅在中國

作者 黃天麟  

日前,中央研究院經濟所將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上修至五.五二%,不過該所所長同時指出:數據雖然亮麗,但國人沒有相對感受,因為近年來海外生產的比率快速攀升,去年高達五十一.二%,創造的就業與稅收都不在國內,而是在中國。
對此,馬政府(經濟部)的回應是:「國內接單、海外生產是許多跨國企業的運作模式,只要保留研發創新及關鍵技術於國內,繼續推動產業升級即可。」顯然,政府的思維仍然脫離不了過去「亞太營運中心」的窠臼。
「亞太營運中心」是一九九○年代初期由傾中學媒所提倡,一時被政客奉為圭臬,用以正當化產業之外移。他們認為將不具利益的產品移到中國生產,台灣即保留營運、研發與創新成為海運、物流、金融中心。「台灣接單、海外(中國)出貨」的產業架構即由此衍生。此一模式因受李前總統「戒急用忍」政策之掣肘,至二○○○年仍然被控制在十二.三%之適當水準,這也是九○年代我國失業率能夠維持低水平,薪資所得即維持適度成長的原因。
不過,此一適正比,因扁政府終結「戒急用忍」政策而潰堤。如果如西進論者所言,開放(對中國)會使台灣經濟飛黃騰達,即阿扁的積極開放應已使台灣遠遠把南韓拋在後面,因為台灣利用中國之資源、投資之金額均遠遠高於南韓。馬政府的全面開放,ECFA之簽署更應使台灣的經濟銳不可當。但事實恰恰相反,經濟部官員所一廂情願的研發、創新、產業升級,因生產外移而一無所成,今年國民的薪資所得還不如十二年前之水準,農民、股民、人民統統淪為祭品。
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能否如中研院所預估達到五.五二%,尚需時間來印證,但事實已告訴了我們,即使達到了,也只是財團及其營運總部的事,以就業在中國,繳稅在中國所堆砌的成長,與台灣庶民無關,因我們正生活在一個無感的虛幻經濟架構之上。 (作者為前總統府國策顧問)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