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洛杉磯傳真〉 被政治化的越劇

2011-5-25

◎王丹
越劇是中國影響最大的地方戲之一,20世紀初開始在浙江東部農村流行,也稱「紹興戲」。其特色是才子佳人,纏綿悱惻,人物刻畫細膩。雖然才子佳人的主題與時代的階級鬥爭氣氛不太相稱,但是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越劇卻成為藝術與政治結合的一個典型。當時的總理周恩來就特別欣賞越劇,以至於越劇《打金枝》成為每次外國領導人來訪必然邀請觀看的曲目。
在政府的帶動下,越劇一度流行全國,成為拍攝戲曲電影最早、最多的劇種。越劇電影《紅樓夢》迄今仍是中國拷貝數目和觀眾數目最多的電影。
越劇於1930年代在上海成長,那時的明星是姚水娟。而為這個劇種帶來巨大影響的,則是推動了越劇改革的袁雪芬。比起京劇等傳統戲劇,越劇經過改革之後更加舞台化、電影化,也就是更加真實,更為新時代所能夠接受。
而擅長統一戰線和宣傳工作的中共早就開始對越劇下功夫。1946年周恩來在上海進行國共談判,曾經看過一次越劇,第二天就把中共領導下的左翼文聯在戲劇領域的負責人于伶找去,交代他要好好地注意袁雪芬的劇團,因為這個劇團有觀眾,這就是力量。他還安排于伶要接近和幫助他們,讓他們走上革命道路。離開上海的時候,周恩來仍舊沒有忘記這件事,又教地下黨派人到地方劇團中去。當時有「四小名導」之稱的黨的外圍組織的吳琛,就進了徐玉蘭的劇團主持劇務部,沒多久,地下黨錢英郁也進去了。
解放後,周恩來對越劇的政治價值更加充分利用。詳細內容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25/today-article3.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