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日 星期一

〈親子會客室〉自己做決定 自己負責

2016-08-01
文/岸見一郎
有一次,學生來找我,她說有一段時間沒到學校上課,但媽媽要她去上學,於是這一個星期以來,她就選擇在家與學校之間的公園或咖啡館耗上一天,到了傍晚,再一副什麼事也沒有的樣子回家。
  • 圖/陳佳蕙 圖/陳佳蕙
  • 圖/陳佳蕙 圖/陳佳蕙
沒到學校上課,當然會跟不上進度,導致學業出狀況,那是伴隨著曠課的責任,這樣的責任自己承擔下來就對了。當然,沒跟到的進度必須趕上,要不要去學校上課,自己決定就好,而不是說父母規定應去上學、不可留在家裡,就非得遵照他們的話去做。
我對學生說了這番話。如果沒有去上學,這件事的後果,會落在孩子身上,責任也必須由孩子來承擔。就這個意義來說,決定要不要去上學,就是孩子的「課題」。
「那種事情自己決定就好了呀!」我這麼對她說的同時,想起小學時與母親之間的對話。有一天,同學打電話來邀我去找他玩。
「我現在可以出去玩嗎?」我問了身旁的母親。「那種事情自己決定就好了呀!」結果母親對我這麼說。
父母代替孩子決定原本他們應自己決定的事,藉此試圖支配孩子。而且,在這種時候還會說:「我是為了你著想。」孩子可以抗議這種來自於父母的干涉,拒絕他們的介入。
不過,剛才那名學生在父母說不可以待在家裡時,卻順從了他們。為什麼?選擇順從,其實是有「目的」的。說得極端一點,就是不想為自己的行動負責任。
沒去學校上課而導致的不利後果只能自己承擔,明明下定決心不要去學校,但由於父母的命令,又決定要去,這是因為不想為自己的行動負責。當然,違背父母的話,必須面對他們的反對與憤怒。可是,因為父母反對就言聽計從,是很奇怪的。

〈家長注意〉孩子折磨身體 無言的抗議

當子女不願意與父母中意的人結婚時,常常會讓他們產生情緒性的反應。子女要與誰結婚,是他自己的課題。就算父母不同意這場婚姻,也是父母自己的課題,而不是子女的,所以,父母要如何氣憤、悲傷,與子女一點關係也沒有。
但是,如果子女接受了父母的反對意見,這種情況下,是因為不想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也是為了想在未來發生任何問題時,可以將責任轉嫁給父母。
我的學生聽完這段話,大致明白不必滿足父母的期待,還有自己的課題只能自己解決的道理。有一天,她將頭髮染成紅色來上學。
我嚇了一跳,不由得問她:「想必妳母親看了這頭頭髮很生氣吧。」
「是呀,我媽媽氣壞了。然後說在家裡看著很難受,叫我要包上頭巾。」
「妳怎麼做?」「就包上頭巾啦。只是3天過後,我自己開始想,為什麼要這樣做,就拿掉了。」
「結果呢?」「我媽媽什麼也沒說。」
一件事就這樣解決了。其實不光是這一件,恐怕這名學生過去與父母相處的關係中,不論想做任何事,一開始都會聽到父母說「不可以」,也就是父母以「外在的聲音」來限制她的行為,沒多久,它就成為了「內在的聲音」。換句話說,即使父母什麼也沒說,也會覺得「不可以做這個」,而變成自己限制自己的行動。
其實,這名學生正因過食症而苦。她確實依照父母的指示,儘管不想去上學,還是為了不惹他們生氣,所以假裝真的去上學。只是,她心中一定還是對於管制自己行動的父母有所反彈,但這些事情卻又不能開口說出來。於是,過食症這個病症,就有了發作的「對象」,也就是她的母親。相信她一定很想這麼說:「就算是爸媽,只有我的體重不想歸你們管!」
其實,不用這樣折磨自己的身體,只要親口對父母說出自己不喜歡或不願意做就行了。
這名學生過食症後來的情況變得如何,我並不知道。但就如同前面所說,症狀是因為有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當需要不存在時,症狀也會隨之消失。當她可以親口對母親說出自己做了些什麼時,想必就已經不需要過食症了。
我覺得年輕人很可憐的一點,就是試圖以折磨自己的身體,或是不去上學這種對自己不利的事,來反抗父母師長。

〈作者小檔案〉岸見一郎(Kishimi Ichiro)

1956年生於京都。京都大學文學研究學系博士課程(主修西洋哲學史)修畢,主修哲學,同時也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諮商師、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顧問。著作《我只是敢和別人不一樣》(今周刊出版)近期將在台上市。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01690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