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錦萍
一個少年看見朋友氣呼呼的,問他怎麼了,朋友說跟人吵架:「氣得真想殺了他!」少年半開玩笑:「算了啦我看你不敢,這裡就有一把刀,有膽就去殺啊。」朋友真的拿刀去殺人,少年成了教唆犯罪。
另一個少年跟友人聚聚,幾個人起鬨要找名聲很差的那個女生過來做陪,「她是公車,誰都可以上啦!」他未加阻止,房間裡發生的事他都知道,但是既未幫女生求救也沒離開,他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角色模糊:「反正我又沒做。」但是他成了共犯。
還有一個孩子,無端捲入群毆事件,現場高強度的氣氛,同儕壓力使他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只能隨波逐流般向下沉淪,失去主體性的,跟著所有人一步步往黑暗深淵墜落。事件當下沒有能力去找到脫身的縫隙,被毆的人逐漸重傷甚至死亡,少年受到極大驚嚇,但是對當下正在進行的情況卻完全無能為力。
他不知道該如何相救那個被毆的人,也不知道該怎麼保全自己,處在緊繃的現場,主導者對他施加命令,要求他留下時,他的心裡面感覺自己被控制、被霸凌,好像也是被害人,但是實際上的作為以及後果使他成為加害者之一。
暑假中預防犯罪更形重要。
對於家庭失能、求學多是負面經驗的這些孩子來說,生活上可能遭遇的場景也許比大人所能想像得更多、更複雜,他們對於世間的人事物變化輕重還在摸索中,而除了告誡孩子「是非之地不能去、壞事不能做、別交壞朋友」這些極為簡略抽象的教訓之外,能不能演練更細緻地分辨,放入更堅定的核心價值在他們心中,以應這世界的瞬息萬變呢?
(關心青少年犯罪預防與矯治,可上http://www.616.org.tw中華民國更生少年關懷協會諮詢。)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0169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