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貨貿談判 農產品恐全棄守

2015-12-31

經部證實 將開放生鮮農產品

〔記者黃佩君、吳欣恬/台北報導〕上個月兩岸貨貿談判中,經濟部確定將開放農產加工品,昨更證實將開放生鮮農產品,棄守原先不開放農產品原則。經濟部表示,已與中方達成共識,要朝九成以上項目零關稅的高品質自由貿易協定方向努力,目前盡量以「工業開放支援農業」,現對中管制的六一五項農產品未來若開放,將爭取足夠調適期,最長可超過十五年才降至零關稅。
  • 兩岸貨貿談判,經濟部證實將再開放生鮮農產品,棄守原先不開放農產品原則,意味我國部分農產品必須面臨對中國開放且逐步降至零關稅的挑戰。 (資料照)
    兩岸貨貿談判,經濟部證實將再開放生鮮農產品,棄守原先不開放農產品原則,意味我國部分農產品必須面臨對中國開放且逐步降至零關稅的挑戰。 (資料照)
這是經濟部首次對貨貿零關稅比例進行承諾,也意味我國部分農產品必須面臨對中國開放且逐步降至零關稅的挑戰。
但學者擔心廉價中國農產品銷台,恐帶來另一波食安危機,屆時受衝擊的不只是國內農業和農民,「消費者將成為最大輸家」。台灣農村陣線前秘書長、社運學者蔡培慧呼籲政府守住防線。她強調,農產品有替代性,以國內有無生產做為開放標準並不妥當,且談判原則應公開透明;此外,農委會對中國農產品的檢疫,也看不出來有好好在做。

逾9成零關稅 經部爭調適期

經濟部昨舉行年終記者會,對貨貿開放農產品問題,工業局長吳明機表示,農產品鬆綁主要涉及「管制項目正常化」,做為WTO會員經濟體,台灣不宜只針對中國管制,無論是對中國或接下來加入TPP,都必須面臨逐步開放問題。目前策略是關係到農業生存項目,必須向中方爭取足夠長的調適期,在談判策略上以開放工業項目來支援。
吳明機強調,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一樣重要,但調適期長短會有不同考量。因目前貨貿框架中期限最長為十五年降到零關稅,是否代表農產品最長保護期不超過十五年?吳說,目前不便透露,但對敏感農產品的設計「沒有在籃子內」,意味保護期可能超過十五年,或另有彈性較大的安排。
據透露,未來對中國開放農產品將以台灣本地未生產、大量仰賴進口及開放不影響台灣農民種植者為原則,包括巧克力、蘋果、櫻桃、酪梨、葡萄柚、小麥等項目恐在開放之列;但稻米、花生等敏感產品不會開放。農委會官員私下表示,包括大豆、玉米等台灣產出不多,大部分仰賴進口且做為飼料項目,也會考慮開放。

中國低價品銷台 學者憂食安

台大農經系系主任吳榮杰指出,目前不開放的已是退無可退的品項,中國離台灣那麼近,習性相近,替代性強,競爭性強,現在用特殊手段阻擋,但政府貨貿談判立場卻沒站穩,讓人很擔心。他直指,中國低價農產品銷台,受害的將不只是農民,「消費者將成為最大輸家」,他認為在還沒做好產地標示和檢疫等應有配套前,「不應該那麼急」。
農委會官員強調,貨貿談判將以「爭取最有利的關稅,保護最需要的產業」為原則,為有出口潛力和實績的產品,爭取到優惠關稅;而最需要保護的產業則以「國內有生產、攸關農民利益的」為主,一定會以農民生計為優先考量。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則表示,「談判中所有猜測,都未必是最後結果」。
Source: 自由時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