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家庭plus】〈親子會客室〉孩子想自殺 及早察覺

 2021/01/18

文/許真

最近接到許多老師與家長的留言,報導上寫孩子自殺前,學生家長都說情緒很平穩,沒有任何異常現象。孩子自殺前真的沒有任何徵兆嗎?那我們要怎麼防備?

自殺行為是一個求救的信號,他們覺得很矛盾,想活下去,也想死掉。孩子在自殺前幾乎都會發出一些信號,卻經常被忽略掉。這些信號他都會發給好幾個不同的人,例如老師、朋友、爸爸或媽媽。若能熟悉這些信號,保持警覺,便能防範。

〈家長看過來〉5訊號 自殺迫近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家庭背景、性格和生活體驗都不一樣,但是他們對壓力的反應卻十分相似,而且當企圖自殺的想法愈趨強烈時,所顯露的訊號也頗為類似。在美加地區推廣青少年自殺防制成績斐然的瑪麗安‧克魯科(Marion Crook)呼籲父母注意5個自殺迫近的訊號,茲闡述如下:

1.把自己孤立起來:長時間一個人獨處,拒絕與人交談或只是很簡單的回答「是」、「不是」、「我不知道」來拉開跟別人的距離。

2.死亡變成首要任務:會談論或寫一些討論死亡的報告;買有關死亡的音樂或玩跟死亡有關的遊戲。

3.身體出毛病或意外的次數增加:這些現象都是在不知不覺中企圖得到別人幫助的訊號。可惜的是父母和醫生往往疏忽孩子潛藏在心底的情緒。

4.多方面開始陷入麻煩:故意忘記重要的會議和期中考。開始逃學,通常在企圖自殺的前一天不去上學。

5.讓情感死亡:不論在家裡或在學校不再被任何人事物觸動,彷彿心已經死了。上面這些訊號正是所謂「自殺症候群」,請父母不要以為孩子向來就是這副德行,而予以忽略。自殺未遂的孩子仍然有自殺的風險,切勿掉以輕心。

孩子出現下面的警訊時,請立刻主動詢問他們是否想自殺。

1.分送「所有物」:孩子會將心愛的小東西、衣物、電腦以及音響等送給別人。

2.自殺前的蛛絲馬跡:孩子說話時會用「結束了」、「解決了」、「不再麻煩任何人了」、「擺脫我所有的問題了」等帶有絕望含意的詞彙。


〈專家建議〉幫孩子 請你這樣做

若是青少年可能有自殺的念頭或意圖時,我們該如何幫助他呢?

1.要認真看待孩子的口頭自殺威脅。請不要以為他們「只是想引起注意而已」,企圖自殺的人是希望得到關注沒錯,然而,他們也想找出減輕痛苦的方法,希望有人能夠聽到他們的求救吶喊。

2.要注意孩子情緒低潮和行為退縮的徵兆,例如,對各種事物失去興趣、過度自責、否定自我的價值、睡眠模式改變(睡太多或太少)、飲食胃口改變(吃太多或太少)、身體的疼痛或不適增加等現象。孩子若出現情緒低潮徵兆達兩個星期,請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情緒低潮是一種嚴重疾病,需要查出原因並加以協助。

3.如果孩子失去所愛的人、寵物或失去自尊,請務必關懷他的感受,要清楚地向孩子表達出你的關切、愛,以及你不會離開他。強烈的失落感會導致自殺,無論失去的是什麼,都可能讓孩子強烈感到沒有任何希望,而死亡便可能被視為唯一的解決辦法。

4.如果孩子處於危機階段,要待在孩子身邊。不要假設孩子單獨留在家裡或某個地方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5.在安全的考量下,要將所有可以用來自殺的器具拿走,例如藥物(包含鎮定劑、安眠藥、止痛劑等)、繩子、刀片、毒藥、家用清潔劑以及酒,含酒精成分的東西和其他藥物混在一起會讓人致命。

6.要主動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並積極投入心理治療的過程。但請了解輔導員只能協助你有所改變,他們不可能接管你的家庭問題。

通常父母與孩子都同時接受輔導,有時候專業人員會在某些輔導的階段個別與家庭成員協談,可是最常見的還是全家一起參與協談的過程。

決定接受輔導時,父母必須覺悟會有額外的不安情緒產生,因為在協談過程中會發掘許多問題。剛接受輔導的前幾次也常會讓人感到洩氣不已,因為有更多隱而未現的問題浮現了,但同時卻也可以解除更多憤怒的束縛。

〈研究顯示〉高風險時段 要注意

一項針對青少年自殺潮的研究報告指出:自殺潮大多發生在二月。以個別的自殺案例來看,15至29歲的自殺高峰期為11月。另一個研究報告指出,在生日過後的兩週內,自殺的孩子比平常所預期的要多出三倍。這些時段請父母更加留意孩子的情況。

孩子企圖自殺的時間通常在下午三點到午夜時分這段時間,如果父母認為孩子隨時都可能自殺的話,就千萬不要撇下他獨處,不要讓他有自殺的機會,不要放置隨手可得的自殺用具。

(作者為危機、哀傷與創傷輔導顧問,美國「國際危機事件壓力處理協會」(ICISF)認證講師)

引用網址如下:

【家庭plus】〈親子會客室〉孩子想自殺 及早察覺 - 自由娛樂 (ltn.com.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