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子維 | |
2016-07-22 | |
為了實現「千萬」觀光大國的政績,馬政府對於中國遊客,抱持著「多多益善」、「重量不重質」的態度。一方面導致台灣的旅遊品質快速下滑,從故宮到阿里山,大量湧入的中國遊客壓垮沒有同步得到提升的基礎建設與環境負載力;另一方面,縱容中資與港資「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壟斷中國遊客的在台消費,讓相關利益不僅集中在極少數人身上,而且大部分還不是台灣人。 新政府上台後,中國旅客將減少的傳言甚囂塵上,雖然官方統計並非如此,但包括旅行社、飯店、餐飲、遊覽車公司等,都有業者宣稱業績下滑(這可能也是一條龍的論述手法)。但同時,台灣內部也出現「沒陸客的空氣真好」的輿論相互抗衡,反映許多台灣人心中,中國遊客「只拉屎不生蛋」的積怨。 然而,對於中國遊客來說,因為中國的管制,以及台灣的不管制,大多數的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參與「一條龍」的套裝行程,而低價攬客,再購物剝皮的惡劣經營模式,讓他們在台灣只能過著「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豬差、睡得比賊晚、跑得比馬快」的日子。如今,就連人身安全,都看似危機重重。不管從任何角度,將心比心,他們都不是得利者。 過去八年,馬政府對於上述問題置之不理,中國遊客只剩下衝高觀光人次,以及炫耀兩岸政績等功能。今天,遊覽車大火除了燒出相關的監管問題,也給了我們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讓兩岸觀光交流不再只是為了賺錢,更要互相尊重與認識。畢竟,他們先是人,再來才是遊客。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