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

展望2016早日終結可疑的親中史觀

新聞 - 新聞快報
作者 民報   
2016-01-05
展望2016早日終結可疑的親中史觀
台灣在17世紀末首度成為清帝國殖民地(圖片:1901年地圖/Wikipedia)
 
在台灣中部大學任教的外籍學者邁克爾·特頓(Michael Turton), 今年1月2日在其部落格網頁,發表一篇專文,名為「2016外媒應該改善的十項報導用詞」(10 Resol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Should Make for 2016),內容指出,外媒使用一些似是而非,混淆台灣歷史(或親中)的史觀,應在新的一年得到提醒,或藉此能有討論糾正機會。
首先,以「分立」(divide.)、「統一」(unify)觀點來報導中台關係,並不正確。正確的說法應該說,台灣曾是清朝的殖民地;17世紀末的滿清,征服了中國、蒙古,以及區域內一些國家,並將台灣納入清帝國的管轄殖民地。以非洲肯亞歷史為例,曾經一度淪為英國殖民地;如今卻沒有人會說,肯亞當年的「獨立」,是從英國分立出來,因為肯亞只是回到原先,未被英帝國佔領前的狀態而已,稱不上是從英國分立出來;而且本來就不是「同屬一國」,如何有分立、統一問題?另一方面,外媒報導也不該援引中國觀點認為:「1895年台灣遭日本奪走」;首先,中國並非台灣人的祖國大陸;再者,1895年清帝國「放棄」(cede)這個殖民地主權,轉換日本成為台灣的宗主國。
其次,台灣與中國分立,互不隸屬,並非始於1949年,而應追溯至1895年。許多外媒報導指出,國民黨在國共內戰失利,導致蔣介石1949年流亡台灣(這是中共、國民黨的內戰家務事),然而這並非台灣、中國,分離的正確時間點。1895年馬關條約,清帝國將台灣這個「殖民地」,轉讓給日本。二戰結束期間,1945-49年間的權力空白期,中華民國在戰時聯盟國的支持下,暫時佔領台灣;然而,日本對台灣的國際主權,一直到1952年效棄台灣主權,才正式終結。國民黨或中華民國佔領台灣行動,後來因國際現實,而被合法化。
其三,不要將1992年「九二共識」,當成台灣與中國關係緩和的基礎文件;那是國共2黨共同虛構的產品;而非台灣與中國的共識。《維基百科》內容早已加以點破,雙方之間也沒有簽署任何正式文件;KMT說九二共識一中前題下,一中各表;中共CCP則不承認有一中各表這回事。外籍學者特頓在專文中指出,九二共識在2000年之後,被創造出來,其後被當時的KMT主席馬英九,拿來箝制(籠套住cage)DPP的台灣主權立場。事實上,國共之間,對於統一,數十年來早就立場一致,並不需要用一個「虛構共識」,來遂其所願;因此「九二共識」是「虛的」,為統一找個莫須有理由,才是「實質」意圖。
其四,外媒也報導指出,2005年間,中共通過一項法律,允許中國攻打台灣,如果台灣宣布獨立。專文指出,這項法律動作是可笑的,因為中國並非民主政體,並無通過法律案這回事;中國想要打誰就打誰,並不需冠冕堂皇的法律條文做為依據;試想在一個目無法紀的中國世界觀,還需要有「溝通」這種文明形式?如果真要談法律也是可以的,首先,中國已簽署了聯合國國際公約,該公約「禁止」訴諸武力來解決領土爭端;基此,中國法律違反國際法有效力?另一方面,外媒如要報導中國通過相關法律案,也可一併報導:「中國通過法律案,允許監禁、刑求並殺害異議人士良心犯」。
其五,有關外媒其它報導用詞,值得提出檢討之處還包括有1.)台灣人「反中」,應改為台灣人係「支持台灣」;2.)不要使用台灣「挑釁」中國,或中國「被挑釁」等用詞。中國做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像台灣這種小國何德何能,足以挑釁中國?中國這類說法,是一種「做態」喊話,是講給國際媒體或是美國聽的;3.)不要再用台灣「謹慎提防」(wary)中國用詞,基於台灣早有龐大陸客湧進台灣觀光的事實,台灣並不需提防中國人;台灣人是反對統一,反對成為「一國兩制」下的待宰羔羊。
Source: 民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4408&Itemid=7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