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 楊緒東專欄 | |
作者 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楊緒東 | |
2015-06-29 | |
photo source:《戰火浮生-台灣人去打仗》 本文章內容部份引用自《戰火浮生-台灣人去打仗》一書,由本會董事長書評。 *粗體字為楊緒東醫師撰寫之書評
台灣人做台灣兵到現在還是不可能的事情,看到連(戰)胡(錦濤)會、江(丙坤)胡(錦濤)會,還有王(金平)胡(錦濤)會的國(民黨)共(產黨)會議的兩黨會議,講明白是國共會談的延續,台灣人選阿九為總統,回復到黨國一體的狀態,台灣人又成為中國國民黨所控制的中國人。
(未完待續,撰於2008/05/09)回顧歷史狀況,對台灣人多少會有幫助,1895年台灣為清朝化外之地,台灣人是皇朝的皇奴,台人皆不是人,只是生存在清皇朝所轄土地上的生物,毫無自主權,故甲午之戰戰敗之後,割台灣土地再加上地上生物送給日本,台灣人沒辦法有意見。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開始長達八年的中日戰爭。開戰後兩個月,1937年9月,已有一群「白襷隊」的台灣軍伕,在松滬戰區擔任槍械彈藥的補給運輸工作。此後台灣總督府多次以不同名目輸出台灣兵,大抵都是沒有軍階的軍屬。「軍屬」是指在軍隊工作的老百姓,地位低微;協助醫療與學術調查的大學教授是軍屬,幫軍隊種菜的軍農夫也是軍屬。 日本兵役法規定,只有本國人才有兵役義務,殖民地的台灣被排除在外。所以日本巧立各種名目,徵召台灣人到戰場服勤與服役。首先是「軍屬」。到了1942年,開始實施「志願兵」制度;名為志願,很多是威脅逼迫。1943年,大學文科生役齡一到,也要入營;此外還有高砂義勇隊、看護婦等等。直到1945年戰爭末期才正式徵兵。 《戰火浮生-台灣人去打仗》,台灣人日本兵之巧立名目,送君上戰場,pp.5 白襷隊是第一披上戰場的台灣兵,約450名左右,都是從台南徵調,派往上海做輜重工作。因作業倉促,由派出所、庄役場(鄉公所)職員,半夜敲門進入民宅,強迫蓋章,拉人就走,甚至五、六十歲老人或父子檔也被強行徵調,造成社會不安。民間謠傳男人都要去當軍伕,女人則當洗衣婦。後來官方不再使用「軍伕」之名,改用較中性的名稱「軍屬」。 1938年,中支(華中)派遣軍向台灣總督府要求派遣軍農夫,到戰地栽培蔬菜。總督府從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五州招募200名,共1000名軍屬。這是後來台灣兵被派往戰場最主要的模式。 《戰火浮生-台灣人去打仗》,台灣人日本兵之軍屬:白襷隊.農業團,pp.6 延伸閱讀: 楊緒東專欄 Hsutung's BLOG 【活動預告】07/25 許昭榮烈士紀念碑揭碑典禮暨台灣無名戰士追思大會 雙重殖民的悲哀與抵抗 許昭榮-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 台灣烈士許昭榮: 寧願燒盡.不願鏽壞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4557&Itemid=57 |
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戰火浮生-台灣人去打仗》──我讀我見(1)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