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子瑜
成功大學日前舉辦廣場名稱網路票選活動,獲得學生力挺,兼具視覺、地理形象與歷史追憶的「南榕廣場」,居然因校方認為投票結果僅供參考,還需校方內部開會討論才能定案,引發可能被「河蟹」的質疑。無獨有偶,去年臺灣大學的校務會議上,部分校方人員與教授以「政治聯想」、「學生會怕鬼」等理由,執意以修正案表決之方式,否決學生代表於陳文成身亡地點立像之提案,招致抨擊。
這兩件發生於大學校園之事件,雖然乍看之下無甚關聯,然而其共通點皆在於對民主精神的認知不足,使得程序上產生瑕疵,從而讓一樁美事變成負面教材。
所謂民主,並不只是簡單的多數決投票而已,其深化更有賴於過程的配套與目的之認識。配套,指的是在進行最終的多數決之前,盡可能讓參與者充分發表意見、理解彼此主張,尋求雙方都能接受的共識;目的,指的是在每一次民主實踐中,瞭解到主權在民的真諦,以及做為創造物的民主制度,絕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是前人們用血與汗所奮鬥出來的結果。前些日子,美國總統特地坐上當年引發民權運動的同型公車,便是為了紀念數十年前追求平等的羅莎.派克斯女士。
無論是成大學生中意的南榕廣場,或是臺大學生的立像提案,都屬於這種緬懷先賢,強化下一代對於民主過往與精神之認知的行為,值得嘉許。可惜校方卻還停留在上對下的威權心態,視學生自治為校方的恩惠、學生決議僅供參考。這種特別權力關係的思維,不但跟民主精神的平等原則相悖,也諷刺地證實了這句話:「大學的名聲,總是由學生往前拉,校方往後扯。」
(作者為大學講師)
出處:自由時報/自由廣場/留言討論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3/new/dec/12/today-o7.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