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16 | |
〔記者高嘉和/台北報導〕為合理化來推動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馬政府在三年前委託中經院完成所謂ECFA效益研究,當初結果顯示,簽署後對台灣GDP、出進口、就業、外人投資及產業供應鏈根留台灣等可產生效益,但事後驗證,不僅不如預期、甚至不簽還更好。 ECFA效益 不如預期 在服貿協議引發高度爭議的情況下,馬政府昨公布委託中經院所做充滿「正面效益」的影響評估報告,但對照三年前中經院有關ECFA的效益研究報告,更凸顯其公信力受質疑之處。 根據當初中經院效益研究,稱可「取得領先競爭對手國進入中國市場之優勢」,但事後卻是台灣產品在中國的市占率從二○○八年的九.二三%一路下滑到去年的七.一%,創一九九三年以來最低。 研究也指出,「將有助於歐美日企業選擇將台灣做為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之門戶,並可吸引外人來台投資」、「有助於產業供應鏈根留台灣」。 但結果卻是外人來台投資從二○○六年、二○○七年的一三九億美元、一五三億美元高峰一路走跌,近四年外人來台投資金額平均每年僅四十七億餘美元,是民進黨政府高峰時的三分之一;但台資赴中投資卻在二○一一年創下一三一億美元的史上最高,近三年核准台資赴中投資累積突破新台幣一兆元。 研究也誇稱,「可提高經濟成長率一.六五%到一.七二%」,但除二○一○年因全球金融海嘯過後、比較基期較低,台灣GDP一度大幅成長外,台灣史上經濟成長率最差的四年,馬政府就包辦三年。 Source: 自由時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