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6年前舊資料 爭議愈演愈烈
經濟部昨公布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做「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經濟影響評估報告」,但離譜的是,報告只強調正面效果、完全不見負面評估,且還以六年前的舊資料為基期,使得這份官方版的評估報告「可信度」引發相關業者及學界的質疑。馬政府引爆的服貿爭議,不僅未隨評估報告出爐而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報告顯示,服貿協議生效後,估計我國實質GDP(國內生產毛額)將增加九七○○萬美元至一.三四億美元,增加率約○.○二五%至○.○三四%;服務業總就業人數約可增加一萬一三○○人至一萬一九○○人;相關產業以商品買賣業的產值成長最多,其次為運輸倉儲業及工商服務業。
中經院報告 GDP增一億美元
中經院二○○九年也做過ECFA評估報告,當時估計GDP成長○.五七%,此次服貿協議估計GDP增加不到○.○三四%,效益比ECFA的評估結果少很多。另馬政府聲稱中國對台灣「讓利」,但報告卻顯示,我國GDP可增加一.三四億美元,中國GDP預估增加一.二三億美元,金額差異不大。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質疑,報告既然顯示服貿協議對我國GDP只增加○.○二五%至○.○三四%,為何非簽不可?
此外,報告對服貿協議產生的效益評估,包括洗衣業、汽車租賃業等業者都直批「不可信」;即使報告指稱產值成長高居第二位的運輸倉儲業,業者也質疑上述產值只是在統計模型上套數字,先推論有效益再反推相關參數,根本不可信。
效益評估 業者都批評:不可信
面對質疑,中經院院長吳中書解釋,因中國並未對台灣全面開放自由化,且台灣對中國也仍有許多限制,雙方都存有貿易障礙所致。這次評估報告是利用多國貿易分析模型(GTAP)最新版資料庫模擬開放效益,由於服務貿易並無關稅,因此轉換為約當關稅做為量化評估。
至於多久後才能達到評估效益?中經院指出,根據常態慣例,估計至少要十年。此外,報告以二○○七年舊基期為標準也遭質疑,吳中書坦言,GTAP五年才更新一次,目前資料庫最新版本就屬二○○七年,才會造成基期太舊的情況。
經濟部長張家祝說,「並沒有發現哪個產業會因為開放造成衝擊」,最近幾場說明會發現,僅印刷、美容美髮、洗衣洗染、倉儲、經銷、零售、中藥批發和廣告等八個行業對開放較為擔心。
〔記者林詩萍、陳璟民、王憶紅/台北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