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天麟 | |
2013-07-16 | |
如果說,「服務貿易協議沒有一項對台是正面的」,必有人會說「太意識形態了吧!」。不過大家如能平心思考協議中雙方所開放的各項對台之影響,此話應該是真的。ECFA簽署之初,政府是不是也說黃金十年近在咫尺嗎?但筆者自始就認為那是一紙「終極殖民架構協議」,對台百害而無一利。三年過去了,事實呈現給台灣人民的也正如此,數百萬青年所面臨的是一條以22K為代表的迷惘之路。 馬總統說,「服貿是遲到的機會,如金融業的開放,對台灣金融業帶來商機」,的確此次服貿協議對台金融業之開放是馬政府最引以為傲的一項。但大家必需了解,對金融業而言,或許真的是「生意做不完」,但長期言,對台灣甚至對金融業本身,都是災難的開始。 為什麼是災難之開始?只要看看當今金融業西進之熱度,就應知其大概。「過猶不及」是經濟學的ABC,現在已有很多金控磨刀霍霍,準備增資進軍中國,投資村鎮銀行、併購、參股或在福建申請異地支行等,金額動輒以百億計。初步估計國銀為登陸已匯或將匯至中國的核心資本已不下1,600億元(註:這是與中國之結合必產生「台灣邊陲化現象」的另一例證,與過去製造業之西進如出一轍)。與此密切關連的是人民幣存款之開放(二月),截至六月底之短短四個月,此類存款餘額(DBU+OBU)已突破三千六百億(台幣),且每月以五百億(年六千億)的速度增加,此一速度與量,等於2001年至2011年十年間,我國M2(存款)年平均增額一兆兩千億之一半。 吸收之人民幣存款作何用途?當然會用在對中國之融資。對中債權(融資)增加的一面,就是對國內授信之排擠,換言之,過去是「產業西進,企業不借款(在國內)」,現在即是「國銀西進,銀行不放款(不放給國內)」。如此,把國內金融資源源源不斷挹注中國的環境下,要台灣脫離「悶經濟」,無異是緣木求魚。證所稅停徵後台股反彈氣勢之何以不如預期,亦可以從上述「服貿-人民幣存款」連環套獲得部分解答。 「政治層面」之衝擊更令人膽戰心驚。中國畢竟是揚言對台不惜使用武力的國家,國銀對中國過多的曝險(至三月已達304億美元約9,129億台幣,擠下美國成第一大曝險國)無異是讓我國金融之安危、國銀金控之生殺予奪操之在北京之手。這樣的服貿安排,還能說是對我之讓利嗎? 總之,此次「服貿協議確實沒有一項對台是有利的」,千萬不要誤判金融業開放對台灣之衝擊。 還是把與東協、與美、與日之FTA放在前面吧!真正的國際化,才是國民、企業、國家求存之正道!(作者曾任第一銀行總經理、董事長)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服貿協議的金融災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