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 |
作者 黃俊炯 | |
2013-07-09 | |
●引言 台灣的未來或者說是命運必然與統治集團之結構息息相關,這是常識。但更深一層的想,結構會改變嗎?如何改變?往那種方向走?從最基本的瞭解做起,釐清變化的軌跡,才可減少誤認誤判。 二次大戰後,台灣統治集團的變化可簡化為: 第一階段──蔣介石領導的舊有國民政府軍政財班底; 第二階段──原軍政財班底+新外省精英+台灣本土新貴; 第三階段(蔣經國時期前段)──新增第二代之外省權貴及台灣權貴(財經企業份量加重); 第四階段(蔣經國時期後段)──仍以第二代之外省權貴為主,及以台灣權貴為輔(政治資源及份量加重) 第五階段(李登輝時期)──仍延續前階段之統治結構,但台灣本土勢力已凌駕外省權貴勢力; 第六階段(陳水扁時期)──具台灣主體意識之台灣各階層人士開始握有較多之政治資源,而與國民黨舊有勢力共治; 第七階段(馬英九時期)──國民黨培養的第三代之外省權貴及台灣權貴實力漸增,取代部份第二代之政經影嚮力,完全踢除台灣本土勢力。 ●分辨台灣住民族群 以最簡便的方式(非嚴謹的學術性)分辨台灣住民族群,被統治者及統治集團是一種容易被大多數住民感受到及理解的。 二次大戰終戰時,原台灣人(native Taiwanese)分為二大類:山地原住民(aborigines)及平地住民。1949年前後大批中國人(Chinese)隨蔣介石的國民黨移居台灣,新移民約佔台灣人口的15%。 這新移民在台灣住了一段時間後,決定定居台灣,可統稱為「中裔台灣人」(Chinese Taiwanese),俗稱「外省人」。經過六十年,產生了第二代及第三代。不認同台灣的,仍自稱為中國人,而不用較正確的「中裔台灣人」稱法。 不少新移民之第二代及第三代與原台灣人通婚,其認同中國之意識遠高於台灣意識。因此,三代累積下來,不願被同化,反而仍以「中國人」自居的,其人數可能接近25-30%。 原住在東南亞的漢裔(俗稱華僑)以求學或移居方式來台,多以中國人自居。由於各國族群愈趨多元及複雜,台灣也不例外。嚴格講,目前的台灣住民包括:原台灣人、中裔台灣人、越裔台灣人、美裔台灣人等等才是。「外省人或華僑」之稱謂已不適合台灣,應被淘汰掉。 ●被統治者及統治集團 受聯軍委託暫時從日本手中接管台灣的中國國民黨政府,一開始就以統治者身分高壓手段統治台灣,把台灣當成中國的殖民地。原台灣人就變成被統治者,中國人變成統治集團。 挾大批中國人移居台灣,國民黨的統治基礎更加鞏固。中國人的軍隊,加上中上級警公教職位大都由中國人擔任,掌控資源。所以,中國人控制支配台灣人遭遇很少的抗拒。除了非常低階的士兵及公教外,大部份的中國人都是統治集團的一份子。 當然,少數的具地方社會地位的台灣人,也逐步被國民黨吸收,扮演統治集團一份子的角色。從台灣政治經濟資源分配及享用角度看,被統治者也成為「被壓迫者」,而統治集團成為「壓迫者」。 原屬於非常低階的中裔台灣人,其第二代及第三代受到統治者及統治集團關照的機會大增後,其身分也從社會下層躍升,成為鞏固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 目前在日常生活上沒有明顯的族裔不和及歧視現象,但無形的「被統治者及統治集團」兩種陣營是存在的。這是外來政權行使殖民統治的必然產物。 當然,問題的根源是大部份中裔台灣人沒有誠意認同台灣,反而欲將台灣「中國化」。 再以利益觀點看,台灣的統治集團是由80-90%之中裔台灣人及20-30%的原台灣人構成,而被統治者則由10-20%之中裔台灣人及70-80%的原台灣人構成是符合實情的。 ●外省權貴與台灣跟班 除了民進黨陳水扁主政八年及李登輝主政之後半段外,其餘國民黨統治台灣的約五十年時期,可以說是「外省權貴與台灣跟班」之統治時期。 不管是初期的台灣本土新貴或者是第二代及第三代本土權貴,在國民黨統治圈內多屬邊緣人,無法實質進入權力核心。雖然是跟班,但其享受的權力與財富比一般台灣人多,因此追逐者眾。 很長的一段時期,跟班只能在省級當廳長,後來中央部會開放次長級,先是常務次長,再經過一段時間才開放政務次長,然後才部長級。而最先開放的是內政部及 交通部,其他部會禁止台灣人主導。一直到李登輝主政,台灣人才有更多機會擔任其他部會首長。陳水扁接任總統後,外交部與國防部才第一次由台灣人當首長。 雖然具台灣主體意識的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達21年,但國民黨籍的台灣人仍無法擺脫國民黨長期進行封建奴化教育的影嚮,跟班心態濃厚,不敢得罪或挑戰外省權貴。曾經擔任過國民黨主席的連戰及吳伯雄或副主席的王金平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大跟班與小跟班 具國民黨黨員身分的台灣人,擠入中央部會擔任首長或特任官以上,及在黨部擔主任以上主管的,屬大跟班。其奉承外省權貴之嘴臉心態,令人難忘。 其他具多年黨員身分而在軍公教機關體系工作的台灣人,也染上跟班之習氣,可通稱為小跟班。 大小跟班聽命外省權貴行事,變成是一種「傳統、正統、正常」的處世規範,不必懷疑,也不可抗拒。這種心靈上的連接,讓「以台制台」統治方式暢行無阻,功效特佳。 最令人驚奇的是:跟班之忠誠及護主心切的行徑,集「奴才、惡僕、走狗、打手」形象於一身。因為跟班為數不少且分佈各角落,所以,一般台灣人皆有屬於跟班類之親友,也揮不掉那錯綜複雜的情結。 但是,大小跟班大都自我感覺良好,並不介意服侍中裔台灣人,讓他們繼續掌控權力財富。 ●維護現狀有利統治集團 2000年台灣經歷第一次政黨輪替,由民進黨主政。因為過去建立的統治結構並未產生太多的變動,統治集團是國民黨控制的舊有結構之1/4由民進黨替代。佔3/4份量之國民黨仍享有及握有較大的影響力。 從2000年至2008年間,國民黨所掌控的政商人脈仍操控絕大部份的政經活動,所以說,統治集團由民進黨與國民黨共治是合理的描述。 因陳水扁所遭遇的改變統治結構之阻力與李登輝主政時相差有限,所以,陳、李在治理國政時,仍以「安定穩定」為優先,即維持現狀。 他們必須提防仍在統治集團裡的中裔台灣人之反撲,所以,沒有時間去想如何積極改造統治集團架構議題。一旦維護現狀,則有利舊統治集團的生存是不可否認的。 ●如何改變台灣的統治結構 一、重新洗腦: 經過國民黨超過半世紀的統治,統治者灌輸的中國封建傳統思想深植人心。重視中華道統避談台灣主體性的教育仍有毒化原台灣人思想的效果。 依據被毒化的程度,消毒覺醒就有快慢。對多數原台灣人言,消毒過程是漫長的。把消毒當作重新洗腦看待,應是可被理解及接受。 二、正名之重要: 消毒過程若呈現一些效果,應表現在瞭解正名之重要性上。 例如認同原台灣人、中裔台灣人及中國人之區分。它是最符合國際習慣,以取代不合時宜的本省人及外省人稱呼。 多提台灣、少用中華民國,養成習慣後,台灣就變成熟悉的用語。國家及其他的正名活動成為漸進式後,水到自然渠成。 三、公義之重要: 站在全台灣人不同行業、不同族群、不同居住地之各別立場,思考公義議題。 六十年來,政府有無執行高壓統治?回想壓迫者的嘴臉及被壓迫者的怨恨,只有「轉型正義」才能為受害者討回公道。若認同加害者壓迫受害者之不法作為,那麼,就容易間接地成為加害者之幫兇。 四、回歸「認同及同化」之常理: 幾千年來,人類不斷地進行移居或移民。到了新地方,認同該地之人文習俗,慢慢地被同化是一種必要的和平過程。 而殖民則反其道而行,以外來強權政府姿態,向當地住民進行高壓統治。以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是以搶佔掠奪方式統治台灣,大量灌輸中國意識,極端壓制台灣本土意識。 五、疏離國民黨: 在台灣立足生根的國民黨是萬惡之源。那些不幸陷入國民黨佈下羅網的國民黨黨員或其隱性支持者,該積極的思考疏離或脫離國民黨,不再同流合汙。避免重複地在不知不覺中變成統治者欺壓人民的幫兇。 ●結論 台灣人民就像地球各地的住民一樣,其「生存權」必須被尊重。在國際舞台上,台灣已扮演了「不正常」國家角色數十年。由於國家身分之不明朗,拖累了台灣人民的參與國際活動之權利。 目前的當政者無心為台灣爭取正常化的身分,更讓台灣人求助無門。於是,台灣從二次大戰前的「亞細亞之孤兒」變成「世界的棄兒」。 自助然後人助,先必須認清目前的台灣統治集團之真面目。徹底改變台灣的統治集團結構及體質,才是根本解決台灣生存問題的有效方法。而最重要的做法是,原台灣人必須大批疏離或脫離國民黨。(黃俊炯/美國台灣研究院執行長Institute for Taiwanese Studies, president) Source: 南方快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7681&Itemid=71 |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外省權貴與台灣跟班形成的統治集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