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5日 星期五

經濟學家眼中的「服貿協議」

CCLu 2013/07/05

Trade Negoti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Is Probably All A Moo Point
"Moo point" 典出此處︰

Joey·s Moo Point!


還記得 ECFA 辯論時正反雙方的說法嗎?台灣的經濟有沒有起飛?沒有。有沒有垮掉?這個比較難論述,因為過去幾年經濟的確也不好,不過倒也不至於像反方所宣稱的那麼慘就是了。執政黨當然也會想告訴大家「如果沒有 ECFA,台灣的經濟會更慘」,不過這種招數不能一用再用,在消費券那時候這招就用過了。執政不能老是出一些沒用的招,然後唬弄大家說沒有這些經濟就會崩潰。沒有消費券台灣的經濟不會更糟,起碼政府還可以少花八百多億;而 ECFA 沒有幫台灣廠商省下多少稅金,因此自然也提升不了多少競爭力。
這次的服貿協議也是一樣。台灣最近幾年都無法吸引 FDI。去年有正的 39 億多美元流入就可以變成大新聞了,前年甚至是負的 19 億多。上一次 FDI 年增 100 億美元以上是 2006, 2007 扁政府時候的事情了。政府費盡心力吸引外資進入都沒有人要來,服貿協議為什麼會有用?中方開放給台灣的也多半口惠而實不至。在一個沒有發揮自由市場機制,政府還可以從各種管制掐住廠商脖子的地方,能賺到錢多少需要某種特許權利,這只是台灣的裙帶資本主義跟中國的裙帶資本主義(通常以太子黨形式出現)的結合,對於台灣當下困境幫助有限。
台灣近年薪資成長停滯,特別是年輕人在找工作和起薪上遭遇很大的困境,這個服貿協議也完全無法幫上年輕人的忙。資金進來台灣幫助就業?連 QE1 到 QE3 帶來的全世界亂竄的資金也幫不了台灣多少忙,最近才在鬧信用緊縮的中國又能幫多少?中國人又不是傻子,資金當然要往獲利高的地方走。台灣現在最穩定的獲利方式就是賺政府的錢,中資都是搞裙帶資本主義的高手,他們當然知道台灣自己生吃都不夠,不會晾乾分給他們的。給年輕人去中國就業的機會更搞笑。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廿年前甚至十年前的中國了,他們出產大量的大學畢業生,而且經過這麼多年下來,師資、訓練方式也慢慢趕上來了。整體平均水準可能仍有不及,畢竟他們有太多舊包袱丟不掉,但是重點大學所能訓練出來的學生已經有相當好的水準。這學期教到幾個北大、復旦的學生,他們的素質相當好,不過連他們都會擔心在中國的就業機會不太好,台灣的學生又憑什麼可以在那裡殺出一條生路來?卅年前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的時候,他們缺乏的是各式各樣的人才。當時不管是海歸或是由台灣過去那個市場,有許多人佔據了重要的位子賺了大錢。那個日子已經過去了,現在中國最熱門的是去國企,不再是創業。
從 Adam Smith 以降,經濟學家在原則上並不反對貿易會帶來好處,不過一灘死水跟另外一灘死水混在一起,怎麼攪還是一灘死水啊。貿易帶來好處是整體福利的增加,但並不一定所有人的福利都會增加,這通常不是 Pareto improvement。假如整體福利增加非常有限,內部的重分配必然會帶來很大的反彈。在民主體制之下,就只有數人頭來解決問題了,這是服貿協議不應該逃避國會監督的理由。在事前行政部門既然沒有得到國會授權,事後就絕對需要接受逐條、逐句甚至逐字的監督,這是民主的常態。這部份就已經逐漸超越經濟學家所能處理的範圍了。基於這個協議對於台灣長期發展幫助有限的假設下,我對結果如何沒有任何意見,最重要的是民意必須要能夠表達,行政部門沒有權利為所欲為。
〔 資料來源: Forecast Error | 引用網址/留言討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