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 自由論壇 | |
作者 張瑜庭 | |
2012-09-30 | |
於2010年,原日本海軍鳳山海軍通信所正式公告為軍事國定古蹟,其成立理由除了日治時期的日本海軍通信所在南進的軍事發展史中佔了極重大的文化意義之外,白色恐怖時期的鳳山招待所也見證了風聲鶴唳的恐怖事件。面對時代騷動下的文化資產,現今的文化資產保存單位該如何呈現出歷史建物一體多面的面相,在最近台灣許多古蹟或歷史建物被迫,甚至無預警被拆除的當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被迂迴掉的歷史建物記憶
文建會於2010年公布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為國定古蹟,不隸屬於地方政府的文化部門,而是由文建會直接來進行古蹟的修護與設定古蹟的發展定位,且定義為軍事設施類型的國家古蹟。在文建會的頁面上,關於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的沿革,大多著重敘述日治時期該地作為日軍南進南洋的通訊基地,但是這個地方與白色恐怖有關,我們卻只能從該地在戰後被海軍接收,作為拘禁被捕官兵之處稍稍窺見。總而言之,該地作為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鳳山招待所/海軍明德訓練班,在三位一體的歷史記憶中,文建會選擇性的選擇了該古蹟做為日治時期的產物,而避重就輕的迂迴掉白色恐怖時期曾經作為鳳山招待所的記憶。 現址目前暫托眷村文化發展協會來管理與維護,在2011年之前,只有舉辦眷村文化節的時候才可進入參觀,「小巷光影˙百年傳承」是眷村文化節所提出的標語,不過這個標語對應在於文化節時參觀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其實產生相當矛盾的謬誤。首先,現址經歷了三個時期,分別為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鳳山招待所/海軍明德訓練班,不論是哪一個時期的建物,都與眷村文化保有相當有距離,因為眷村文化形成於戰後,而且戰後作為鳳山招待所的現址,因為白色恐佈氛圍的因素,與周邊的眷村是相當仳離,可以說是一道牆隔出的兩個世界,且過去住在周邊眷村的居民對於鳳山招待所只有著模糊的印象。在鳳山招待所時期之後的海軍明德訓練班,同樣是一個資訊與外界隔絕的管訓地,所以眷村文化節選擇了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做為一個緬懷過去眷村小巷小弄的回憶基點,不免說是錯置了原日本海軍鳳山無線電信所原有的歷史記憶。 被招待的秘密審判 談及白色恐怖之際,不可以忽略的是白色恐怖不同於二二八事件,並非是數日的武裝抗爭,而是為期近乎數十年的秘密行動逮捕、思想控制的壓迫歷程。簡單來說,白色恐怖橫跨數個十年,從1946年的四六學生事件開始到1987年解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及廢止懲治叛亂條例,甚至修正刑法100條為止。在泛指白色恐怖的四十年間,不同時期中政府針對的整肅對象與目的也不盡相同。因此,上述提及的鳳山招待所,其實是指1949年前後國民黨政府初來台之際,蔣中正政府對於其所無法完全掌握海軍內部各個派系而進行的整肅動作,大批逮捕了出身於非蔣體系的海軍,在未經判決之下直接判刑或是囚禁的場所。不過白色恐怖海軍整肅案件與同期的其他白色恐怖事件又有所不同,在此時期遭到肅清的海軍並非送往軍法處進行審判,而是在當時海軍總司令桂永清的指導之下,利用日治時期所遺留的建築物,建立了屬於自成一套系統的海軍軍法審判系統,而偵訊地點也多以「海軍招待所」這樣的名稱來設立,且以「來賓」來稱呼被囚禁的官兵,「鳳山海軍來賓招待所」便是一處海軍的秘密囚禁、審訊單位。 因此,仔細梳理過這棟建物的歷史之後,我們必須指明的是:人民對於歷史建物的記憶錯置,的確可能形成一部分的歷史事實,但是我們更應該正視或覺察,在這些被塑造的歷史背後,人們到底遺忘了什麼,又被迫記憶著什麼。無論這些被遺忘的歷史在未來是否能被喚醒,面對蘊藏著三層歷史記憶,具備多重政治、社會面向的歷史建物,託管單位應該思索的問題是:如何正視由古至今發生的歷史鑿跡,又應該如何真實呈現每層歷史的特殊性,而不是任意地錯置甚至曲解歷史意義,而導致曾經發生過史實被掩滅。
source: 台灣教授協會/極光電子報
|
2012年9月30日 星期日
白色恐怖時代下的歷史建物──鳳山招待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