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5日 星期四

【兩性異言堂】〈婚姻幸福學〉EQ太差 動不動就暴怒 /

2020/06/14

文/諮商心理師 張璇

在某些時候,諮商室會有點像「告解室」,尤其在個人行為帶來較大的危機時,個案對於自己的某些言行常會有許多的懊悔。比如亂發脾氣或情緒失控,但說著說著,可能又會開始怨怪另一半或家人:「以前的我不會這樣的,都是她/他一直講不聽,喜歡在我的點上踩,累積久了我才會大發飆。」

放縱負面感受升溫 壓力堆疊引怒火
盛怒中的人,多半都以自己的感受為主,總認為對方應該先改變。如果不能好好面對個人的情緒困擾或舊傷,很容易為自己過激的反應找理由:覺得自己被不公平對待;另一半很可惡愛找碴,無法溝通;對方喜歡火上澆油;另一半一而再做出令人髮指的行為……,因為壓力爆棚自己才會怒不可遏。
怒火中燒的前奏往往從一些讓自己不開心的想法開始。當負面的感受漸強,失望和沮喪往往也已堆疊得很高。心中的聲音會說:「你看,他又不尊重你了」或是「他又誤會你了,覺得你甚麼都做不好」。抓狂有時和事情的嚴重性沒有太大的關聯,多是來自我們內心對事件的詮釋


練習情緒調節 降低關係傷害
負面想法如果未被及時覺察或降溫,便可能出現強烈的行為反應,比如摔東西、搞消失、幾個小時不接電話,或是口不擇言,以謾罵吼叫或恫嚇威脅,也有些人是擺臭臉、拒絕合作或冷漠對待。不管是哪一種表達方式,即使沒有動手,都可能深深傷害另一半,不僅影響溝通,更大大破壞親密關係。以下幾點有助於讓容易暴怒的人練習調節情緒,降低它的反應強度:

〈方法1〉定時梳理情緒
情緒就像頭髮,需要悉心照顧和梳理。即使平時很清楚「亂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再這樣愛亂爆氣,沒有人受得了」,但在理智快斷線的當下,許多人還是難以自制。有些人雖然爆點較低,在遇到特定的壓力刺激或爭吵時容易情緒激動,卻不一定會出現暴虐行為。夏天到了,當發現自己動怒的頻率變高,或是易與伴侶針鋒相對、情緒的波動起伏較大,除了多到戶外走走和運動,以心情日記或畫畫來梳理心緒,或滿腹怨氣時打打枕頭也是不錯的方式,較不會傷害或嚇到身旁的人。

〈方法2〉不過度壓抑情緒
容易「突然抓狂」的人,除了本身的人格特質可能較神經質或出於某些生理因素,也可能因為長期個性壓抑、不太懂得紓壓,所以一受刺激,情緒的反應便很強烈。
憤怒或焦慮,就像傷心或開心一樣,都是情緒的一部分,但人們對於怒氣,卻常有極負面的看法,容易刻意忽略。長期藏抑怒氣會侵蝕心理健康;習慣壓抑或害怕衝突的人,需要試著接受「偶爾發怒是自然並且健康的」。承認生氣也是一種情緒,較不會那麼害怕它,可以進一步管理它。若一時還不習慣在伴侶面前顯露脆弱,可透過心理諮商練習將心中的煩惱、恐懼、怨怒或委屈表達出來。

〈方法3〉走出過去陰影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特別敏感的「地雷區」或情緒按鈕,它們的容易被觸動,常與其家人關係和過去的受傷經驗有關。當抓狂反應冷卻下來,不妨好好想一想,對方的某個言語、動作或表情為甚麼會讓自己這麼生氣?是哪一句話讓自己覺得很受傷?是不是以前的某個時刻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是不是一起生活的這個人(配偶或孩子),講話方式或某些行為與你所不喜歡的父、母或某個手足、某個你曾經非常討厭的主管、同學非常相似?即使如此,還是要告訴自己,他/她不是那個人的化身,兩者的言行本意及動機可能截然不同,並且提醒自己,不該拿現在的親密伴侶當出氣筒。

〈方法4〉合宜看待自己
無論更深去探觸自我或面對脆弱都需要很大的勇氣。如果是因為自我狀態不太穩定(容易自我懷疑)或過往的某些來自家庭的傷害在作怪而易怒,除了尋求專業的療癒協助,走出過去陰影,更重要的是要擁抱自己的不完美,合宜看待自己,不再不斷放大自己和伴侶的不足。
對許多人來說,學習愛與被愛,和控制脾氣(不那麼像個刺蝟)是個大功課,想做些改變卻不知道該從何著手。或許,可以從「願意換個方式表達生氣」開始,一旦對於自己的內在狀態有更多的覺察,更看得見自己的好、喜歡自己,世界和心情或許也會變得更美麗。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37952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