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1日 星期二

聖山記事 20180818(誰在鎖國-1)

新聞報導 -
作者 贊桃   
2018-08-18

「鎖國」這個名詞,是源自於1633-1854日本江戶時代的外交政策,主要是當時的政府僅允許日本與特定對象進行貿易關係。就外交上來說,「鎖國」可以說是一種「孤立主義」(意指政治上不涉入任何外部衝突,經濟與文化上以最大程度限制與外國的交流)。

Google鍵入「鎖國+台灣」的關鍵字,可以發現多數的資訊幾乎是將「鎖國」兩個字與「不與中國進行深化連結,便沒有國際觀」類似的概念劃上等號,彷彿中國就是世界,世界只有中國。就邏輯而言,這句話可謂漏洞百出。

首先,世界是平的,資訊短時間便會透過網路或社群媒體傳遍至世界各地。反觀中國,資訊卻是被「阻擋」在全世界最大的防火牆後面,人民沒有獲得資訊的自由,而是被動接受「被篩選」過的資訊。所以與「封鎖」世界資訊的中國連結,如何強化國際觀?

其次,儘管中國有著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現代化建築、廣大的市場、高成長的GDP,還有許多世界級的外商,但是這些開發中國家的表象,對於「國際觀」抑或是對「中國觀」有助益,其實答案相當明顯。走一趟邊界之隔的印度、以及東協市場,在大都市中,同樣有著類似的光景。用這些表象來反映國際觀,過於侷限,也容易陷入「比較」的迷思。這樣的比較因為立足點不同,沒有太大的意義,如同比較已經會跑的與還站不穩的小朋友誰喝的奶量比較多一樣。

台灣當前許多親中媒體以及滯台中國人,持續以ROC體制與虛假的九二共識搭配「兩岸一家親」,生產新聞吹捧中國現代化與搭配輿論炒作刻意營造將台灣「鎖在中國」才是唯一命脈的言論,著實影響多數台灣人將「國際觀」與「中國觀」劃上等號。

國際觀強調的是,對於正在發生的國際事務有著「思考判斷」並提出「個人見解」的能力。與其羨慕中國這樣開發中國家蓬勃發展的表象,認為錯失與中國的連結就是不具備國際觀,還真的是需要好好讀一下台灣四百多年來精彩交織且具有國際觀的歷史。

如此「以管窺天」且「鎖國」的國際觀,不是身為海洋國家的台灣人所需要的,台灣人需要的是具有「思辨能力」的「國際觀」。要具備這樣的國際觀,先減少讓自己從泛統派媒體「增廣見聞」的「國際新聞」開始。

延伸閱讀:
聖山簡介
聖山講古系列
聖山點滴系列
The footprint~台灣聖山仙蹤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http://www.taiwantt.org.tw/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8316&Itemid=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