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心情不好、情緒低落不等於憂鬱症!醫師臨床發現,不少憂鬱症患者在治療穩定或成功後,被家屬和親友認為「不可以生氣、難過,只要情緒變差,就是憂鬱症復發,要趕快吃藥控制」,但精神科醫師指出,這是錯誤觀念;憂鬱症的治療目標是讓患者恢復一般人該有的情緒表現,也有喜怒哀樂,但可以維持生活、工作(或學業),以及社交能力。
- 醫師指出,憂鬱症和心情不好是兩回事;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 (記者蔡淑媛攝)
- 憂鬱症治療是讓患者恢復一般人該有的情緒表現,也能維持正常生活和社交能力;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 (記者蔡淑媛攝)
林叡鴻澄清,一般人本來就會憂鬱,但憂鬱症患者是被負面情緒困擾到無法維持正常生活功能,包括一直無法工作,在家無法吃飯、洗澡,只能躺在床上,人際退縮、無法說話等,不能維持生活、工作、學業或社交任何一項,而精神科利用心理或藥物治療,是讓患者恢復到一般人正常的功能,有正常的喜怒哀樂,而非消滅情緒,過度治療反而會變得呆滯、像木頭人。
林叡鴻舉例說明,曾有一名中年主婦因為丈夫生意失敗而罹患中重度憂鬱症5年,出現自卑、過度擔心家中經濟、情緒低落,無法正常生活,焦慮到只躺在床上休息,甚至住院,經過2年多治療,病情穩定,也不用服藥,也會操心丈夫和子女問題,這就像一般人有的煩惱,後來遇到母親過世,傷心哭泣、睡不著,家人很緊張,以為她發病了,要她再吃藥。
林叡鴻解釋,這只是一般人遇到親人過世的正常情緒反應,這名婦人喪母一個月後,情緒逐漸好轉。
林叡鴻提醒,家人、親友看到憂鬱症患者情緒低落,應陪伴並注意生活、工作、人際、學業等功能有無退化,如果患者能控制情緒、轉移注意力,就不用太緊張,但患者如果情緒低落持續超過2週,或影響生活等前述任何一項功能、出現自傷、自殺傾向就要儘速就醫。
不少憂鬱症患者病情穩定或治療康復後遇到考試壓力、求職不順或心情不好等,被家人指責:「又憂鬱了!」
林叡鴻強調,患者仍有喜怒哀樂的權利,只要不影響生活功能,就與一般人相同,不會一輩子憂鬱,也不必標籤化,但如果警覺憂鬱情緒開始影響自我照顧的能力,就要求助、盡速就醫。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112487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