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 |
作者 民報/社論 | |
2016-08-08 | |
最近官方又提出要減稅來吸引外國高階人才,民間也有人呼應。主張減稅者最常拿香港和新加坡來做比較,說這兩個國家最高稅率不到台灣的一半,才能吸引外資及外籍人才。他們認為,高稅率讓國際人才裹足不前,使台灣失去經濟成長動能。 這種說法並非全無道理,但只看到一部分事實。香港和新加坡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法治基礎堅實,國際化程度亦較高,當然還有其他競爭優勢。簡言之,除了稅率誘因之外,相對於台灣,香港和新加坡還有其他吸引人的地方。 台灣為什麼要吸引外籍人才?要吸引何種專長的外籍人才?從投資者觀點來看,稅率高低當然是考慮重點之一,不然愛爾蘭和盧森堡怎麼有辦法吸引許多跨國企業前來投資?但稅率不是跨國企業的唯一考量,不同產業更有不同的考量重點,諸如交通運輸、電力穩定、勞動力水準、法規、關稅、政府官僚效率、進出口管制、資本市場自由化程度、司法獨立性、外匯管制,乃至於國民素質、居住品質等,都是外資考量的因素。 對外籍人才有需求的公司,也包括本國企業,為了產業升級或其他需要,需要借重外籍人才。但人才何處尋?外國人士願意投入台灣職場,薪水和稅率當然是重要考量;其他諸如居住環境、子女教育、升遷機會等,也會影響人才的動向。 其實,稅率一旦降低,稅收不必然隨之減少(例如,稅率降低可能吸引外商企業及台資回流,稅基擴大的速度高於減稅的幅度,結果稅收可能增加),但會觸動貧富不均的敏感神經。經濟學在分析研究時常用的前提: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因為可能影響的因素太多,若不控制好其他因素,可能得到錯誤或失真的結論。在實務上,其他條件不會不變。因此,訂定政策若未通盤考量其他因素,只因別人稅率比我們低,就盲目調降稅率,忽略其他可能影響決策的因素,萬一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怎麼辦? 2008年馬英九剛上任不久,為了吸引資金回台,將遺贈稅從50%降到10%,結果造成資金泛濫,多數流入房地產炒作,更加速貧富不均的惡化,年輕世代也只能望房興嘆。殷鑑不遠,能不戒慎恐懼? 當前國際保護主義抬頭,仇外情緒漸漸高漲,到外國投資談何容易?看看越南對台塑的態度,其他台商能不謹慎因應?隨著產業結構改變,服務業漸漸大過製造業。服務業涵蓋的範圍甚廣,從待遇最好的金融業到薪資最低的速食業,都屬於服務業。在談為高薪人才減稅之前,應該先問國際未來的產業發展趨勢為何,台灣未來的產業結構又當如何調整?新政府提出的五大產業願景,那些可以就地取材,直接在台灣做研發?那些需要借重外資和外籍人才?是否有技術轉移的可能?台灣在環保、國安、保障勞權的前提下,如何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及外籍人才,鼓勵台資回流,才是政府需要做的功課,而不是期待單靠減稅,就能解決當前的經濟難題。 Source: 民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5819&Itemid=71 |
2016年8月7日 星期日
減稅不是救經濟萬靈丹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