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 |
作者 民報/社論 | |
2016-07-20 | |
近來,反全球化的聲浪日益高漲顯示,全球化使得「贏者圈」縮小、「輸者圈」不斷擴大,同一國家的所得分配或不同國家間的貧富差距均日益惡化;加以各國政府寬鬆的貨幣政策,又再次強化了所得分配不均的情況。英國脫歐公投結果之所以跌破許多人的眼鏡,就是因為許多菁英從「贏者圈」的角度猜「輸者圈」的想法。在台灣,有許多產業菁英也自認為對台灣經濟問題有深入了解,而常對政府提供建言。 工業總會在2015年7月23號的產業政策白皮書中,警告國內產業環境面臨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問題。亦即,他們認為這五個因素會導致台灣產業競爭力下滑,進而降低廠商利潤。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僅是著重於供給面的思維,也是台灣許多企業主長期陷自己與國家不義,卻不自覺的地方。 工總近期更因為政院恢復國定七天假而宣布不出席7月底的「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終止勞資協商大門。即使工商團體出席委員會,也可能僅會以「經濟情況不佳」與「調漲基本工資的時機不宜」為由來拒絕提高基本工資。過去在基本工資的爭議上,廠商和一些經濟學者都會對社會大眾傳達「提高工資會增加失業」的訊息。最有名的例子,莫過於前國發會主委管中閔警告勞工調高基本工資會讓勞工連一粒米都吃不到。他們的邏輯是,現實的勞動市場存在超額供給或失業,故政府繼續調高基本工資只會讓更多人失業。 如果經濟學者或工商團體認為調高工資必然增加失業的邏輯是對的,那麼當台灣產業面臨上述「五缺」的問題時,表示要素市場存在超額需求,只要提高要素價格,超額需求必然減少,五缺的問題自然就會消失。 以勞動市場為例,過去中國台商在農曆春節前後也多以提高工資來解決缺工(勞動市場存在額供給)問題。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台灣這些經濟學家並未呼籲提高薪資;而多數工商團體在面對五缺問題時,也只會建請政府增加外勞、維持低電價或供給更多土地,藉由增加要素供給解決五缺問題,但這只能治標無法治本。長期而言,價格仍是市場的重要指標,要素市場價格只要繼續被低估,超額需求就永遠不會消失。換言之,工總所指出的五缺問題仍有賴政府或企業主願意讓要素市場的價格正常化才可解決。 台灣廠商長期以降低成本為使命的生產模式,造成廠商只管生產,不管需求,然而,拚命生產終究導致產能過剩。當市場已經出現產能過剩,他們仍持續壓低成本繼續生產,產能過剩的情況只會更加惡化。「低薪」與「內虛」或許就是亞洲開發銀行近日將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由2.4%調降至1.6%的原因。在國際大環境持續低迷的當下,若政府繼續幫助廠商壓低成本,就是犧牲更多的資源與內需,換來更多的庫存,這絕非全民之福。 當林全院長提出好的就業機會才是新政府的KPI時,我們希望這不只是說法,而要有務實的做法。唯有林全內閣團隊可以多考慮年輕人的未來,不被廠商以停止投資台灣所恫赫,認真思考要給後代子孫一個什麼樣的台灣,才可以讓人民感受到這個政府的腦袋是有理想的,讓台灣人知道小英總統要達到「創新、就業與分配」的願景不是空心的。 Source: 民報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5699&Itemid=71 |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不容廠商藉停止投資要脅政府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