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響應世界森林日 廢除中國植樹節

作者 劉烱錫   
2016-03-10
每到三月十二日,全國便舉行擴大植樹活動,以紀念曾經把造林列為重要民生建設項目的孫文先生。孫文曾建議在華北、華中大規模植樹造林,並在1915年建議將農曆的清明節改為植樹節而被中華民國政府接納;待其在1924年3月12日辭世後,政府乃在1928年將其逝世紀念日改為植樹節。中華民國政府在1949年撤遷來台後,林業界依舊年復一年地辦理植樹活動,食古不化,渾然不覺台灣是個水氣充足、綠意盎然的生態寶島,植物種子發芽與生長均甚旺盛。植物生態學者陳玉峯等教授痛批往昔的植樹造林多是造孽而不是造福。希冀民進黨執政的環境生態政策在地化、本土化,別重蹈外來政權的覆轍。
森林對人類的存續甚為重要,聯合國在1971年通過3月21日為世界森林日,森林不只提供木材與紙漿,也不只涵養水資源與穩定山坡地,森林在生產氧氣、減緩溫室效應、維護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方面,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所以,每年辦理一次森林日,促進人們認識森林生態,包括水循環、碳循環、野生動植物與文化,推動森林生態旅遊,尤其學習原住民祖先尊重森林的倫理與文化等,絕對比每年一次不明究理而行禮如儀的植樹節有意義多了。
聯合國在1992年地球高峰會已通過《關於所有類型森林的管理、保存和永續發展的權威性原則聲明》,之後,環保團體、林木公司、原住民代表於1993年共同成立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在1994年即訂出森林認證指標,首先要保護原始林,接著負責任地永續利用人工經濟林,以發揮森林效益。到2012年,全球已認證四億多公頃森林,是聯合國地球高峰會時的綠色經濟典範。
森林認證是國際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勞工與原住民權益的森林經營模式,已是美國與歐盟森林產品的貿易要件。台灣坐擁四十萬公頃人工經濟林卻荒廢未認證,也未利用,許多柳杉、杉木、相思樹、楓香、桂竹林已過熟,是國家資源的浪費,而進口木材與紙漿佔99%以上也很不環保。林務局老是取締原住民採集,卻坐令野生香菇、愛玉、蜂蜜、竹筍荒蕪,未能以高級有機產品行銷國內外,是照顧原住民,還是繼續侵害人權呢?
台灣多崎峻高山又環海,加以東北季風、西南氣流、山海風、洋流及歷史因素等,這塊360萬公頃的土地不管從垂直高度、經緯度來看,各地植物群落都有不同的特色,生物多樣性奇高,不宜簡化為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海岸。同理八百個部落文化各自與當地的生態緊密連結,被簡化為九族、十六族也是文化多樣性的大傷。呼籲台灣人走出「國父」和「植樹節」的殖民框架,響應世界森林日,重新認識本土的生態與文化!
(作者為國立台東大學教授、台灣森林認證發展協會理事長)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