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1931 中華民國駐日本國台北總領事館

1931 中華民國駐日本國台北總領事館

中華民國駐台北總領事館(Consulate Genera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hoku, Formosa),為中華民國外交部於台灣日治時代在台北所設立之外交領事機構。

1931年4月6日開館,1938年2月1日降旗閉館。

1931年起中華民國在台北設有總領事館,也就是在法理上中華民國「完全承認日本對台灣統治的合法性」。

館舍原本承租位於大稻埕的林本源柏記事務所商舖,1934年遷往宮前町九十番地張月澄(又名張秀哲)宅(約在今中山北路二段112-114號)。

館舍建築目前已被拆除,原址現為華南銀行圓山分行。

台灣的日本時代隨著台灣產業發展人力需求,加上中國大陸生活困苦,促使來台工作的中國勞工在十幾年內大量增加,至中華民國成立時,已達一萬餘人。

而台灣島內的「華僑」,為了加強團結並互相照應,在總督府的允許下陸續成立同鄉會、會館。

雖然華僑得以在台成立同鄉會與會館,但皆屬於民間組織,中國政府並未在台設立任何官方機構(根據中日通商行船條約,中國有權在日本領土內設立官方代表機構)。

又台灣沒有華僑學校,僑民子女的教育成為一大問題。於是1920年代起,在台的中國僑民開始向北京政府陳情設立領館(期透過外交機構保護僑民與開辦華僑學校),北洋政府外交部遂向日本外務省提出交涉未果。

1928年中國南北內戰(國民黨稱為「北伐」)期間,在台中國僑民始轉向國民黨的國民政府求助並獲正面回應。

據說當時任職僑務委員會的半山黃朝琴,對此事曾經出了不少力。

1929年中華民國行政院通過在台灣設立領館一案,1930年5月17日外交部任命林紹楠為台北總領事、袁家達為台北副領事。

5月19日,外交部正式決定在台北設總領事館、在台南設副領事館(後似未建成)。但至年底才與日本完成設領談判。

1931年4月6日,中華民國駐台北總領事館開館,台灣各地華僑商店與團體均懸掛中華民國國旗,各地華僑領袖則來台北參加開館儀式,台紳辜顯榮、日本官員、英國領事等人亦到場祝賀。

1934年新任之駐台總領事郭彝民欲重新尋覓官廳房舍,時台紳張月澄與之交情匪淺(兩人係東京帝國大學學長學弟),故以象徵性的一元日幣將位於宮前町九十番地之住宅,租予中華民國作總領事館用地。

當時屬於日本國籍的台灣人如果要前往中國大陸,就必須得到中華民國政府的入境簽證。當時台北總領事館便提供了核發入境簽證的服務,但是因需多收四圓查證費,曾引起台灣人的批評。

台北總領事館接待來台考察的中華民國官員,以駐日公使館、實業部(現改稱經濟部)與福建省政府為最多。其中較高層級的,便是在1935年,先後訪問台灣的駐日公使與福建省主席。

其中1935年台灣博覽會熱鬧舉行,時任福建省主席的陳儀(228大屠殺主兇之一),率省府官員組團來台參訪。

1938年初,中日戰爭愈來愈激烈~日本發表近衛聲明,宣稱「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後,台北總領事館才收到外交部的返國命令。

1938年2月1日,總領事館在最後一批回國的華僑離台後,正式降旗關閉,館員開始撤離台灣。其中乙種學習員高尊彥遭日方逮捕,死於台北刑務所。

1940年由汪精衛主持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日本「恢復邦交」。

1941年,汪政權外交部重開「中華民國駐台北總領事館」,並改派張國威為駐台北總領事,辦公地點移至大稻埕(今中興醫院北側)但仍向張氏承租位於宮前町之館舍。

1945年日本投降,「駐台北總領事館」關閉,其館員被移送法辦。

後來台北市中山北路曾幾次拓寬道路,「中華民國駐台北總領事館」館舍建築早已不復存。
 
引用網址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