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天麟 | |
2013-12-11 | |
台股沒量,日成交量已很少超過千億了,即使本週一加權指數漲了76點,成交量亦只831億元。對此,金管會主委感嘆說,過去,季成交金額5億元以上大戶有1253位,但從證所稅上路到今年第三季只剩下664位。 問題是,證所稅已停徵5個月了,大戶為什麼沒回來?要知其答案,請看看近兩天工商、經濟等各報慶祝寶島債在「島內」發行成功的大幅廣告,就知其大概。 此次中國四大銀行在台發行寶島債67億人民幣,國內銀行爭先恐後搶下所謂的「商機」。但此種「商機」其實對國內經濟不但毫無幫助,甚至還會弱化。因為這是一種將台灣金融資源轉換成人民幣,用之於中國的金融操作,若其掛牌上市不足以吸引相同金額或以上之國外資金之挹注,就成為台灣金融資源之流失。馬政府上任後力推的TDR(台灣存託憑證)、台商回國第一上市等政策,同樣自台灣的金融市場抽去了數以千億計的資金,除一部分用來大炒房地產外,絕大部分都跑到中國,貢獻給中國的十二五計畫了。 其實,弱化台灣經濟的政策,不只是上述的寶島債或TDR。這些都是小咖,真正弱台的大咖是正在瘋狂發展中的「人民幣存款」業務。自從今年二月六日馬政府開放DBU人民幣存款業務後至今年十月,短短不到八個月的期間,DBU人民幣存款餘額快速達885億人民幣,以此速度計算,年增額將達1320億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6400億元。此一年增金額等於2001年至2011年十年間我國M2(貨幣供給)年平均增額1兆2000億元之一半(53.3%)。換言之,台灣年增的貨幣供給已有一半以上是「空殼」,非用於國內而是用在中國。(註:金融資源外洩至中國的金額,尚未計算國銀為收購中國鄉鎮銀行、設立子銀行、分行之資本支出及OBU存款) 2000年至2010年間,我國製造業大舉西進,當時傾中學媒一直鼓吹、美化「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產業發展模式,結果使我國海外(中國)生產比率超過五十一%,帶給人民無限的痛苦,超過四成受雇者的月薪不到三萬元,青年失業率高達14%,日前又有一位二十三歲的青年因對未來絕望在飯店燒炭亡。然我們的政府仍未能從歷史學到教訓,2011年後的金融西進政策正在重蹈製造業西進的覆轍。人民幣存款之增額已超越M2(貨幣供給)增額之50%,此種「金融資源之人民幣化」所可能帶給台灣之衝擊,將會比「台灣接單、中國生產」之衝擊有過之而無不及。台股之沒量只是其現象之一。(作者曾任一銀董事長、總經理)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金融資源人民幣化 重傷台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