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豪 2013/07/11
國際透明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發表2013年的報告,被經濟學人雜誌引述後,臺灣媒體也爭相報導內容有提到臺灣的數據。
有三張圖值得想想。
一是你是否曾行賄?顯示為 36% 的人是有行賄的。
二是你「覺得」貪腐情況有否在減少?答案是「感覺」有減少。
三是你「覺得」個人能否改變貪腐的情形?答案則很有意思, 36% 的人覺得無力改變, 64% 的人覺得改變是可能的。
第一張圖是硬梆梆的經驗談,有貪污就有貪污,有行賄就有行賄,只要受訪者是照實回答的話,我們真的可以說,這是馬英九政府上任以來一個很不令人意外(但恐怕令689萬選民中曾「真心」披上紅衣上街的人意外)的結果。
每當有重大首長或政治指標人物貪污的時候,我們的媒體總是追的很緊,也因此我們看到林益世、賴素如、李朝卿等案件被報大幅報導。
而社會也為了法院對林益世的判決有許多不滿。
但這樣子真的是應該的看法嗎?這份數據難道不是在告訴我們,整體結構性的貪腐是非常嚴重的,而這一些個人的貪腐,更應該被視為整個貪腐的國民黨的冰山一角,而不是幾匹害群之馬而已嗎?
馬金體制在面對貪腐問題叢生的操作方法,就是築起防火牆,把貪腐限縮在幾個樣板人物上,讓整個社會大眾追著他們打,看他們被起訴重判,大聲叫好,看他們被輕判,則義憤填膺。但問題是,一個林益世或一個賴素如,一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讓林益世得以如魚得水,平步青雲的中國國民黨黨國體制。
就是這個社會總是上當,追著幾個名人跑,見樹不見林,所以林益世的判決出來時,社會一片嘩然,好像司法多不公正一般。卻鮮少人注意到,林益世的判案,是臺北地院的幾名法官們,勇敢地在拒絕服膺真正敗壞司法的「實質影響力說」,而林益世在現有的法律上,確實可以如此被輕判。這個社會本應要透過這個判決學到的教訓是,我國的貪污治罪相關法律是極需要更新修改的,而「號稱」清廉自持的馬英九政府更擁有絕對的「權力」來為反貪腐的法治做出改革。他與他帶領的政黨、政府、黨國體制,對不健全的法律的刻意維護,才是真正造成貪腐問題叢生的原因。
但這個社會的大家卻都重重拿起小惡,輕輕放下大惡。
這就是為何,在第二張圖中,受訪者「覺得」貪腐有在減少。當社會總是把注意力放在不重要的個別人物,卻不見巨大的貪腐集團時,當然覺得貪腐有減少。尤其是林益世等人一出事,馬英九先生就可以把他們切割乾淨,接著媒體喊打喊殺,眾人目光又集中在林益世多可惡,而不是這個把他養成這麼大尾的中國國民黨。這同時也是為何這個社會對前些日子裡,監察院有關國民黨黨產的資料,被惡意銷毀的事件,似乎不痛不癢的。
結構的、系統的、集體的「惡」,總是沒有面孔,讓人很難抓出一個單一的人,一件事來審視。
而在特別有人情味、認臉最重要的臺灣,一個貪了幾億的個人,會被譴責好幾年,但一個貪了上兆的貪腐的集團,卻只會被報導幾天。
第三張圖,是國際透明組織真正意圖,也就是「希望」。每個國家與社會裡的個人,是否面對這個問題是無力的,亦或是他們仍然「相信」自己是可以改變這個困局的?
臺灣這幾年最令人沮喪的,除卻物質上的政治經濟的倒退,政府的失靈以外,真正嚴重的,是想夢、敢夢的勇氣。是的,我們在一個很糟的局勢裡,但我們是否還要如此?但我們相不相信我們值得更好?可以更好?
這圖中有趣的是,覺得無力改變的人共有 36% ,恰巧與行賄貪腐的數字 36% 相符合。是否人一旦必須要跟黑暗的貪腐共行之後,就對改變毫無期許了呢?但同時間,我們看到的是 64% 的人相信改變是可能的。也就是說,在如此低迷的大環境下,我們超過一半的人,仍然對改變這一切抱有希望。就讓我用一句魔鬼終結者的臺詞來結束,「你不知道你自己有多重要,若你在聽,你就是反抗的一部份」。
相關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