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記者王敏為攝) |
林沁。(記者王敏為攝) |
陳為廷。(記者王敏為攝) |
郭冠鈞。(記者王敏為攝) |
記者黃以敬/專訪
「學生不是只會在街頭衝撞,在立法院疾聲抗議,大多數時間是要分析問題,找解決方案;但是政府高層聽到學生的心聲嗎?看到年輕人就學、就業的壓力?看到年輕人對台灣公民社會逐漸被侵蝕的憂慮?」
從華隆紡織罷工圍廠事件、文林苑靜坐抗議,到反媒體壟斷運動,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系學生陳為廷和一群同樣走出校園的大學生,親身參與台灣社會脈動發展,看到許多不公、不均的問題。學生們說:「如果我們不跳出來,誰還會出來發聲?」
反教育商品化 擴財源應向企業課稅
Q:陳為廷在立法院備詢時質疑教育部長說謊引發爭議,到底青年學子的憤怒所為何來?
陳為廷:最近教育部提出「大專學雜費彈性化調整方案」,要把學雜費調整權力放給各校,每年可自由調五%至十%;以最便宜的國立大學人文學院一學年六萬多元,四年就可漲一萬多元。目前每年學貸人次近八十萬(近四十萬人),未來更要增加多少?
這方案在台中舉行公聽會,有二十多位諸如朝陽科技大學等學校學生到場陳情,大多只是大二或大三的學生,卻都已背負二、三十萬的學貸。
有女學生雙手發抖拿著紙條、以微弱的聲音一再懇請:「有決定權的大人們、官員們,做決定前,要真的為學生好好想一想…。」
大學常喊苦,辦學成本、教授薪資比不上國際,問題在於教育經費不足,更基本是長期的國家稅收不足。國家稅金七十%是受薪階級在繳納,有錢企業及老闆的稅金卻課不到。反教育商品化,希望政府擴大教育經費來源、課徵企業稅,畢竟大學是為企業培育人才的搖籃。
這種訴求呼籲多年,教育部卻只有兩行字回應:「意見已行文財政部反映,因涉及國家稅制改革,恐曠日廢時,有困難」。政府真的有聽見百萬學生的心聲嗎?
郭冠均:三月文林苑都更案強制拆遷引發爭議,我到現場靜坐抗議;背後讓我憂慮的更是,台灣社會這種居住正義的無法伸張,就算學生也都難免身受其害。
教育資源不均,優勢學校集中在都會,但許多大學推BOT案變相住宿費上漲,私校則校地不足而迫使學生校外租屋。有同學念台師大、在附近打工,校外租三坪大小套房,月租就要一萬五。
我們呼籲政府推動「青年社會住宅 」,平價租屋,只租不賣,讓就學就業被迫集中在都會區的年輕人,有喘息生存空間。
政府施政傾向資本家 剝削勞工所得
Q:國內青年失業率已達十三%,比平均失業率高出三倍,大學生對就業也有憂慮?
王浩:在「振興經濟」的大帽子下,政府施政長期以來都是傾向資本家。先前實施大學畢業生短期就業方案補貼,說穿了就是用全民公帑去補貼企業。
全國產業發展會議中,經濟部官員宣稱的共識,說要提升外勞比率,由四十%增至五、六十%,還有部分工時要延長等,整體看來,只是要幫企業再降低勞工成本、剝削勞工所得。
因此會場有企業主會脫口爆出「再吵,連十五K都沒有」,看似擦槍走火,其實潛意識是企業主普遍認為勞工是我養的、薪水是我給的心態。
我目前最關切的,是自一九九六年全國各地爆發惡性關廠風潮,各自救會組成的「全國關廠工人連線」,當初勞工抗爭才促使勞委會出面以貸款形式發給「代位求償」金額讓員工可以生活下去。怎知十六年後,勞委會又提告要求工人償還「貸款」。政府也成了被惡性關廠勞工的加害者。
這樣的勞動環境與勞資發展走向,到底能給年輕人什麼希望?
捍衛公民社會 拒中共政權侵蝕滲透
Q:各地大學生為什麼又如遍地開花般,出來反對媒體壟斷?
陳為廷:反旺中併中嘉、反對壹傳媒被旺中、中信、台塑併購案等等的媒體壟斷問題,有比較多的擔心是「中國因素」。
中共政權透過台灣資本家的力量,逐漸侵蝕台灣公民社會。媒體只是一個案例,這種侵蝕力量若再進入各行各業,台灣公民社會恐怕連反制力量都沒有了。
過去中國對台灣的威脅也許是飛彈與壓縮國際空間,現在卻是透過資本流動、透過資本家的經濟力圍殺。這種狀況在過去十年、國共平台建立後,越來越明顯。現代年輕人面臨比以前更嚴峻的環境局勢。要防止壟斷, 第一個就是應該要真正思考「媒體公共化」,不能放任買賣,第二個則是要靠媒體勞動者的自我強化。
王浩:有人說年輕人都上網,不用擔心輿論集中,但其實報紙還是很重要的內容提供者,不能有壟斷陰影。
搶救弱勢 年輕人應跳出來爭取發聲
Q:從華隆工運、搶救樂生、文林苑都更爭議,到反媒體壟斷行動,年輕學生為什麼相繼投入?甚至因此成為被控告、被警察壓制、被特定媒體圍剿的對象,不怕挫敗嗎?
林沁:過去,學生通常都被放在舒適安全的位置。但聽到大學生廿二K問題,我很氣憤,難道跟我一樣的大學生只值每月兩萬二?
又像樂生療養院被強制搬遷徵地,當初前台北縣長周錫瑋說不遷無法蓋捷運,現在台北市長郝龍斌、新北市長朱立倫卻說可以分段通車,監察院報告更質疑當初台北捷運選址不當,古蹟樂生療養院八年前根本可以不用拆的。
台灣好多弱勢民眾,好像可以被欺負,自主自救意識還不夠。年輕人不跳出來,還有誰會出來發聲?
陳為廷:八○年代,學生爭取的是政治自由,因此很多人說學生是意識形態的動物。近年來,學生會觀察身邊人物、自己權益是否受到影響。學生其實也是勞工,也會受到居住不正義的損害。就像大埔事件、國光石化,學生也會受到環境破壞的影響。
新生代不怕挫敗 累積能量準備爆發
學生團體過去依附在工運、社團甚或政黨之下,可能是被引導的,但現在,學生運動逐漸茁壯成為一股有組織性的力量,且會直接到第一線與民眾接觸。
很多父母、師長、前輩,可能不喜歡學生靜坐抗議、不喜歡我們在立院高聲質疑,在第一線衝撞抗爭;但其實這都只是學運的一%, 絕大多數時間,學生是在分析問題,在討論解決方法。
能量與經驗是不斷在累積的。就像反媒體壟斷,也許媒體巨獸會在這次吞噬學生的聲音,我想學生團體不會因此挫敗的,下一次併購案會有更大的反彈聲音出來、會有更大的力量再發展出來,這應該是台灣社會可以對年輕一代的期許吧。
受訪學生小檔案
陳為廷:清大人文社會學系四年級
社團:清大基進筆記、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
關注議題:華隆工運、苗栗大埔事件、反教育商品化、反媒體壟斷等
-----------------------------
王浩:台灣大學農化系五年級
社團:台大大學新聞社、桃園縣產業總工會
關注議題:華隆工運、全國關廠工人連線行動
-----------------------------
林沁:台灣大學社會系三年級
社團:台大勞工社、青年樂生聯盟
關注議題:樂生拆遷案、台北華光社區拆遷案、反媒體壟斷
-----------------------------
郭冠均:台灣大學社會系三年級
關注議題:文林苑都更案、台北捷運線十四張拆遷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