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1 | |
「經濟學人」的報導風波,重點是馬英九執政失敗,bumbler再怎麼翻譯也不會是「天縱英明、萬民擁戴」。四年多來,尤其是年初勝選以來,馬英九的確把台灣經濟搞得烏煙瘴氣,而且其一意孤行的政治作風笨拙不已,完全失去人民的信賴,油電雙漲只是冰山一角。只不過,國際媒體的批評,馬英九非常在意;國內民眾的不滿,馬英九總是無感,退休軍公教年終慰問金的改革呼聲如此之高,馬英九至今還想打「反改革」的擦邊球,堪稱最新的笨拙表現。 但當馬英九搞得天怒人怨,丟臉丟到國外去的時候,在野黨表現又如何呢?經過兩次政黨輪替,假使還有在野黨以為僅靠賭爛執政黨,選民就會自動把執政的機會送上門來,不啻是異想天開。目前,台聯正在積極連署,為明年的罷免馬英九集氣。而民進黨高層在理應監督馬政府之際,卻陷入中國政策口舌之爭。所謂的中國委員會、憲法各表,在這種時候吵成一團,令人不知今夕是何夕。當老百姓吃不飽,面臨無薪假、失業威脅時,人民會給民進黨按讚嗎? 老實說,民進黨不論如何自我修正,往中國能夠接受的方向調整,都不會比國民黨更討中國歡心。更何況,中國早已開出嚴苛條件,除非民進黨願意政治自殺,否則連黨對黨的對話都甭談。比較可能的是,在游離原有立場的調整過程中,很多原本支持民進黨的人會失望而去。須知,國民黨本來就是中國國民黨,但當民進黨逐漸變成中國民進黨時,腳踏兩條船的下場必定是兩面不是人,而國民黨再爛都可以完全執政。 今天,民進黨想重獲選民信賴,絆腳石絕非中國政策,反而是本屆大選敗於中國政策的迷思。馬英九的中國政策,他自認為「不僅有效降低兩岸緊張情勢、維持東亞和平,同時亦大幅提升我與各國關係」,但即使真是這樣又如何?苦民不是繼續苦嗎?滿意度不是僅剩十三趴嗎?可以說,如果民進黨認為問題在中國政策,則「笨蛋」的稱呼就當之無愧了。盱衡民意的不滿,當前台灣的關鍵乃是「經濟」與「改革」。誰能拚經濟與拚改革,便能解民倒懸,擄獲人心。 馬英九從二○○八年的六三三,一路倒退嚕到經濟成長率保一戰、失業率居高不下、實質薪資所得回到十三年前的水準,整體表現在亞洲四小龍吊車尾,明顯不如民進黨執政八年,國民黨較懂經濟的口號徹底破功。至於馬英九高呼的改革,從黨產歸零到年終慰問金,至今沒有踏出具體的第一步,民主、自由、人權全面緊縮,公平正義的願景暗淡無光。凡此,正是台灣人民四年多來最鬱卒之處,也是馬英九的施政滿意度屢創新低的原因。可以想像,國民黨倒下去的地方,就是民進黨站起來的地方。 當馬英九拚改革無力、拚經濟無力之際,民進黨高層卻在吵中國政策,關心台灣前途者豈不納悶?站在人民的立場,我們不得不提醒民進黨高層:「笨蛋,問題在經濟與改革!」民進黨應該努力制衡國民黨的經濟連結中國政策,馬英九最自豪的兩岸開放和ECFA導致投機客炒房,提高人民痛苦指數,而非增加就業、薪資成長。而馬英九為了黨主席選舉的鐵票,不顧絕大多數改革「軍公教福利國」的民意,還能幻想他在剩下的任期會致力於縮短貧富差距、照顧弱勢族群嗎? 民主政治落實為政黨政治,其中極為重要的意義在於,政黨之間可以互相制衡偏差,讓公共政策不致嚴重乖離正軌,使國計民生獲得最佳保障。目前,馬英九的中國政策荒腔走板,副作用一一浮現,民進黨該做的不是加碼競飆,而是冷靜克制,懸崖勒「馬」。至於拚經濟、拚改革,國民黨顯已無能為力,無心於此,正是民進黨應該全力以赴的戰場。馬英九不能苦民所苦,民進黨必須聞聲救苦,下次民意的鐘擺才會擺過來。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社論 |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拚經濟拚改革而不是拚傾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