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外資不入 內資西進 台灣被嚴重掏空


2012-07-16
馬英九總統連任以來,幾乎所有經濟數據都是負面的,欠缺激勵人心的好消息。日前,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的「二○一二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台灣去年的外人直接投資(FDI)不如北韓,只贏非洲的安哥拉。外人直接投資的衰退,更可從投審會的統計得到佐證,僑外投資從扁時代最高峰一百五十三億美元,掉到馬主政時最低潮的三十八.一一億美元,幾乎不到三分之一。而外人間接投資(金融證券投資)去年也發生大逃殺,把台灣股市當成提款機,淨匯出九十七.九三億美元。而今年以來,外資一再賣超,是台股頻頻破底的癥結。
外人直接投資包括企業購併、設立分公司及股權收購等,代表外國投資人對特定地區長期經濟發展的信心。相對的,外資的撤離,或者不願來台投資,意味台灣投資環境與產業生態惡化,使得外國投資人對台灣望而卻步,轉往其他國家發展。而過去馬政府一再批判李扁時代的「戒急用忍」與「有效管理」,批之為「鎖國」,歸咎為台灣經濟衰退的主因,然而,實際情況則是李扁時代台灣經濟成長皆大於馬英九主政時,彼時台灣仍為四小龍之首。反倒是馬英九上任後向中國傾斜,不顧主流民意的反對,堅持簽訂ECFA,自喻此乃救台灣經濟的靈丹妙藥,吹噓此舉可增加外人投資意願,是台灣經濟回春的強心針。結果卻完全顛倒,ECFA的簽署,對中國的投資成為台灣經濟策略的唯一主調,而「台灣接單、中國生產」也成了多數台灣產業的營運模式,對中國依賴度升高到危險的臨界點。嚴重的是,台灣的經濟表現竟淪為四小龍之末。
台灣經濟成長之主要部分來自出口,而出口對中國的依賴度接近四成,這在任何國家都是無法忍受的風險,因此不待現實的檢驗,其傾中政策即可判定為嚴重的錯誤,但馬政府不僅視對中國之高度依賴為常態,更當成經濟的唯一解藥。如今不幸遇到中國本身在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強化內需,降低出口,由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其初步之效應即導致中國出口成長銳減,經濟快速降溫,首當其衝則為將中國當成生產基地的台商,並反映在台灣出口連四個月負成長的現象上。而台灣上半年出口值較去年同期下跌四.七%,是亞洲主要國家中唯一出口衰退,加上景氣對策信號已連亮七個藍燈,直逼全球金融海嘯低迷景況,現今台灣經濟面臨的挑戰異常嚴峻。這一切似乎只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即台灣經濟對中國高度依賴併發的後遺症。
馬政府一再標榜改善對中關係的重要性,但其之改善關係舉措並未建立在對等的前提上,而是片面向中國傾斜,並且棄守一切主權國家應有的堅持與作為,更不重視對這塊土地的耕耘,導致外資對台灣失去信心,而本土產業則爭相西遷,因此出現無論外人直接或間接投資皆衰退的情況,而台灣對中國投資卻反向大增的強烈對比。據統計,馬主政四年放行企業赴中國投資金額迭創新高,去年達到一三一億美元的高峰。外資不入,內資則西進,台灣形同被嚴重掏空,失去了產業或金融蓬勃發展的動能,台灣經濟當然向下滑行。
台灣是島國經濟,是以貿易為主的外向型態,成功的要訣在於抓住每一次全球經濟板塊挪移的契機,而投資、貿易更須多元化,不能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方可在享受成長果實之餘,不致在危機爆發時發生全盤皆輸的悲劇。過去二十年中國經濟成長確為全球經濟的亮點,卻也未見任何國家像台灣一樣將所有的賭注押在中國,冒著零和式風險。如今,中國經濟減速,台灣必須有所省思與轉變,加上今日全球經濟板塊出現東協之類具有無比潛力的經濟區塊崛起,台灣過去對之耕耘不夠努力,如今不能再掉隊缺席,應該急起直追,方可拚出一條活路。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社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