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日 星期五

從莎韻之鐘緬懷入祀靖國神社的台灣日本兵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陳順勝   
2020-10-02
「莎韻之鐘」位於南澳市區火車站至武塔,大約6分鐘的車程,「葉家香休息站」右側的「莎韻紀念公園」內。圖/陳順勝
「莎韻之鐘」位於南澳市區火車站至武塔,大約6分鐘的車程,「葉家香休息站」右側的「莎韻紀念公園」內。圖/陳順勝

台杏宜蘭人文教育進修行程9月19日(六)上午到陳定南園區、南澳火車站,下午出發往南澳,途經莎韻之鐘鐘誕生地與粉鳥林海灘祕境。

莎韻之鐘就位於南澳市區火車站至武塔,大約6分鐘的車程,「葉家香休息站」右側的「莎韻紀念公園」內。這座公園並不大,入口有一座類似鳥居的牌坊, 進入後隨即抵達莎韻之鐘所在的鐘亭。鐘亭旁環繞著一片草坪,草坪的一側有五個繪有原住民圖像的帳篷式小亭小攤子。莎韻之鐘掛在鐘亭的中央高處,亭下有一塊大理石碑,正面寫著「莎韻之鐘」,背面有莎韻事蹟的簡介。

莎韻之鐘,或譯莎鴛之鐘、莎勇之鐘;故事發生於1938年台灣日治時期的台北州蘇澳郡蕃地リヨヘン社,目前已遷村,1960年轉移至今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一名泰雅族少女莎韻·哈勇サヨン,Sayon因替日籍教師田北正記警丁(柿田警手)搬運行李,不幸失足溺水。台灣總督為褒揚其義行,頒贈予當地的紀念桃形銅鐘,該鐘即稱莎韻之鐘。本僅為短短一則地方新聞的泰雅族少女溺水意外,經刻意報導後,被台灣總督府用來宣揚理蕃政策的成功,並與國歌少年雙雙成為皇民化政策的宣傳樣本。

後來渡邊濱子主唱的《莎韻之鐘》(サヨンの鐘),為臺灣日據時期的皇民政策宣傳歌,1960年代初由周藍萍重新填詞成國語流行歌曲《月光小夜曲》,後也改編為台語版的《莎詠》,由彭恰恰演唱。

後來拍成電影戲劇化1931年918事變爆發日軍佔領中國東北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中日戰爭爆發,發動對中國全面戰爭,日軍於兵源不足下,開始徵召各地日本青年,組織持續進犯中國的軍隊。在被日本統治的台灣方面,首波被徵召對象,除了駐守台灣的台灣軍之外,就是為數頗眾的駐台警察。而這些於各地擔任警察任務的日籍青年,一旦接到徵召令,就必須馬上離職出征,開赴以中國華北為主的中日戰爭戰場。

1938年(昭和十三年)9月,一名於該台灣原住民村落內南澳蕃童教育所從事教職的警手(台灣日治時期總督府行政體系中為最基層警察,並代理老師,負責教習原住民日文)—田北正記,接到了由台灣總督府發布的從軍徵召令,並立即依法離職前往中國戰場。因南澳一地位於台灣宜蘭山區,教育所教師田北正記派莎韻(泰雅語:Sayun Hayun 日語:サヨン)協助搬運行李。


「莎韻紀念公園」。圖/陳順勝

9月27日,兩人在行經宜蘭山區途中,不但遇到颱風,還在過渡武塔南溪時,碰到溪水暴漲。在天候惡劣下,田北正記雖順利離開宜蘭,但是同行的泰雅族17歲少女莎韻卻在暴風雨中不幸於南溪便橋上,失足落水失蹤。經當地警所營救後,除了發現所背負行李外,並無莎韻任何行蹤。而台灣總督將莎韻塑造成一位愛國少女, 因協助老師順利出征而不幸遇難。為了褒揚其義行,1941年台灣總督長谷川清親自頒贈一只紀念鐘給莎韻的家屬,並在莎韻遭難的地點立碑紀念。《莎韻之鐘》的流行歌曲、繪畫、戲劇及小說紛紛問世,風靡一時。昭和17年(1942年),莎韻的故事更被改編成為電影, 也被編入小學教科書,而成為當時台灣家喻戶曉的愛國故事。由當時最有名的作曲家古賀政男及作詞家西條八十作出歌曲叫《サヨンの鐘》並拍出電影,由最紅的名星李香蘭主演。

也許其他人沒有特別感覺,我卻有些哀傷,這使我想起戰死南洋入祀東京靖國神社的我三舅,早先誤傳1944年從海南島要移往菲律賓,因為麥克阿帥要反攻,日軍加強軍備。未抵達菲律賓被美軍炸沉陣亡或戰病死。據二舅媽與外祖母描述,他靈魂先抵家,讓外祖母哭了好一陣子,不久就收到頭髮與指甲遺物。但是去年我調查才知道是1944年10月13日遇難,地點在索羅門群島,日本政府有讓他移入靖國神社,列名祭神簿,有籍可查,去年我首度前往靖國神社祭拜。一樣台灣人,莎韻與我三舅都是當時為日本政府犧牲的台灣人也都值得留念!

Source: 民報/專欄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7368&Itemid=7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