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 |
作者 劉志聰 | |
2018-12-04 | |
眾所矚目的川習會後,美中貿易戰暫獲喘息。但觀察家認為,此次峰會並沒有帶來突破,只是回到幾周前的討論狀態。圖/白宮flickr
美中貿易戰火越燒越猛,一發不可收拾。肇因於貿易逆差的美中世紀衝突,影響層面不只貿易,科技、金融、經濟、外交戰略等領域,也受到不同程度的衝擊。波及的國家不僅只美中兩國,龍鷹惡鬥震波更遠達世界各角落。這場正在形成的新冷戰,既牽涉市場經濟與計畫經濟之爭,也是自由民主與專制獨裁的制度之戰,關係國際經貿秩序的重建與修復,短時間看不到如何落幕。台灣經濟規模排名全球第22,兩岸經貿關係十分緊密,面對大國博奕決戰時刻,台灣難以置身事外。美國對中政策出現典範轉移,台灣如何趨吉避凶,影響國運起落與人民禍福,是對主政者的嚴峻考驗。 川蔡通話 美台關係大突破 川普總統是這場世紀變局的發牌者,他的從政之路充滿驚奇。川普成功擊敗競爭對手,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出乎各方預料;隨後又在不看好的情況下,擊敗希拉蕊,入主白宮,讓全球震驚不已。就職之後,川普挾民意後盾,向建制派叫陣,激發群眾不滿情緒,轉化成為改革動能。在涉外戰略方面,川普不按牌理出牌,行事捉摸不定,跌破世人眼鏡。以台灣為例,川普當選不久,打破美國長年禁忌,親自接聽蔡英文總統的恭賀電話,雙方交談10分鐘;川普還在Twitter 以「台灣總統」稱呼蔡英文,受到全球矚目;這也是台美斷交以來,首次美國總統當選人和台灣總統通話,堪稱台灣政壇罕見大驚奇。 和多位前任總統相比,川普對中國態度趨向強硬,川習互動忽冷忽熱,戲劇張力十足,予人世事難料、驚奇連連之感。習近平認為,川普當選意味美國社會陷入分裂,民主、共和兩黨路線出現分歧,中國可伺機分化,同時挑撥美國與西方國家矛盾。中國透過對美國農產品加徵關稅,企圖影響美國期中選舉,以此向川普施壓。北京認為,川普是生意人,可以重利拉攏,於是對川普家族百般施恩讓利,以為可以擺平川普,嚴重誤判美國政府的決心,以及朝野對中國的同仇敵愾。川普政府深知養虎遺患,毅然放棄四十多年來扶植中國、視北京為夥伴的錯誤戰略,明確界定中共政權為敵,台灣才是可靠夥伴,大出中國意料之外。 美中貿易戰是全面性戰爭 2017年底,川普發表反制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NSS),指出中共政權是美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和敵人。倡議「印太策略」,聯合日、印、澳等國,圍堵崛起的中國霸權。2018年4月,川普出手對中國產品課徵關稅,禁止美國企業對中國中興通訊輸出技術、零件,禁止中國手機製造商華為和中興通訊在美國銷售電信設備,美中貿易戰爭全面開打。2018年7月,川普在佛州國會中期選舉造勢活動中,向支持者宣告:「這不是貿易戰,是我們在打敗蘇聯之後遇到的又一個強大敵人」、「不是美國要把中國當敵人,而是中國一直衝在最前面,自告奮勇地要當美國的敵人」。美中之爭,與其説是在打一場貿易戰,不如説是在打一場堪比美蘇冷戰的「全面戰爭」,是一場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生死之戰。 因貿易戰引爆的美中對決,醞釀多時,影響深遠,並非臨時起意,也不會隨川普任滿下台,而人去政息。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2018年9月在投資者日大會中示警,美中貿易戰恐持續二十年,衝擊會比大多數人認為的更大。若從戰略大轉向的角度觀察,美中貿易戰的實質影響絕對超過二十年。小布希政府時期的白宮貿易代表蘇珊·施瓦布(Susan C. Schwab)說,川普政府的關稅手段成功地引起了中國的注意,這是美國前幾屆政府無法做到的。事實上,從2005年起,美國就看到中國惡劣、倒退的行為,歷屆政府也都試圖提醒中國,但沒有成功。美國對中國的看法已經轉變,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形容,「這是一個令人畏懼的覺醒」,因為中國對世界的看法非常不一樣,想取代既有強國。越來越多看法認為,中國在大多數議題上不再是可以合作的國家。 美國戰略轉向非關一黨一派之私,而是民主、共和兩黨基於國家利益形成的共識。前白宮首席策略師班農於出席一項大多反川普的菁英聚會時,幾度聽到認同川普懲罰中國的主張,班農心知「氣氛變了」。民主黨前資深外交官坎貝爾(Kurt M.Campbell)發表文章,探討北京為何讓美國的期望落空?清楚點出美國對中國心態的改變。美國對中政策出現典範轉移,行政、立法部門立場一致,政府與民間看法相同,不是川普個人突發奇想,也非美國單邊主張。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2018年7月底在華府與川普達成共識,歐盟、美國、日本將聯手修訂世貿組織規則。川普2018年9月底在聯合國演說,直言不再容忍中國扭曲市場,與習近平也不再是朋友。美、日及歐盟三方貿易首長,同一時間在紐約發表聲明,譴責中國實施產業補貼、強迫外國企業技術轉讓、竊取智慧財產權、國有企業壟斷特定產業,決定共同提案改革世貿組織,向中國施壓。 台灣不選邊會被中國收編 不激怒中國是美國政府長期以來的立場,是華府外交圈的共同思維。川普上台後,不怕惹毛中國,對中政策產生巨變。美中衝突加劇,台灣何去何從?有人認為,美國既已表明台灣是印太戰略一員,面對中國霸凌,台灣不能束手就擒,應該堅定站在美國一邊,積極投入由美日領導的民主陣線。但也有人主張,台灣不應選邊站,與川普總統走得太近,很危險,要改善與中國的關係,避免淪為美國的棋子。許信良就認為,美國和中國是全球兩大市場,任何國家都不能失去其中一個市場。他重申選邊站不是蔡政府政策,台灣不能選邊站,因為這不僅關係經濟利害,更關係國家安全。但許信良也坦承,中國對蔡政府採取不理性的單邊主義打壓,會讓台灣沒有選擇。這就是台灣處境艱難之處:不選邊就會被迫選邊,最終被中國收編。 美國學者專家在一次座談會上提到,中國單方面啟用M503航線及多次軍機繞台演訓,一連串對台施壓行動以及在其周邊地區的海洋活動,都顯示中國在台海「自設規則」、不惜違反國際規範以獲取自身利益的「中國特色」,那就是:北京只要享受一個穩定的國際秩序帶來的好處,卻堅持它有自己與這個國際秩序相互矛盾的外交政策和軍事目標。美國對中國漠視國際仲裁,持續在南海區域建造人工島等軍事行為,認為相當挑釁。川普更痛批習近平「一帶一路」干擾世界貿易,讓合作國家掉入債務陷井。對中國利用市場准入要脅或竊取智慧財產,決定採取強硬制裁措施。數十年來,美國認為只要中國堅持改革開放、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最終會遵守國際規範,接受西方價值觀。現實的狀況卻是,北京只要享受一個穩定的國際秩序帶來的好處,再利用這個好處帶來的經濟實益,來改變國際遊戲規則。 美認定北京破壞台海現狀 中國對台灣「極限施壓」,步步進逼,美國白宮、國務院、在台協會、國會議員、學者專家,紛紛譴責中國破壞現狀。不少國會議員開始質疑,所謂的現狀對美台關係是否恰當,重新思考兩岸關係的定位。美國認為,北京已破壞美國定義的台海現狀,即台灣事實獨立,但法理上沒有獨立的現狀。陳水扁前總統與日本媒體交談時也指出,維持現狀是守勢,應利用公投展現「台灣不想成為中國一部分」的民意,讓國際社會知道台灣人民的心聲。前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事務顧問博思科(Joseph Bosco)強調,華盛頓手上擁有比北京更多籌碼,川普政府已私下向中國表明,美國在經濟、外交和安全領域上還有一些對台灣有利的行動可用,那些行動不僅是一張張可以用來懲罰中國並改變其行為的牌,更重要的是,它們對深化美台關係非常重要。 陸委會發布民調顯示,臺灣民眾認為「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從2016年8月的31.3%高點,一路下滑至2018年8月的23.2%,愈來愈低。4.5%民眾認為應「盡快統一」,12.6%主張「維持現狀以後統一」。顯示「急統」與「緩統」兩項數據,在蔡政府執政時期反而創下新高。可見主觀想維持現狀,並不能阻止現狀不斷被侵蝕而流失。其中意含值得深思。當中國拼命矮化台灣,我們必須正告國際: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當中國強迫國外公司更改台灣名稱,我們就要加緊推動正名運動,不論駐外機關、護照、國營事業,都要去除中國的影子,讓世界知道「台灣就是台灣」。拋棄維持現狀主張,明確定位兩岸為特殊國與國關係。在國家制度及施政作為上,消除與中國的任何連結,突顯台灣國家主體性,做為對中國的戰略反制。 改變現狀化被動為主動 蔡英文總統就任以來,中國逼迫台灣接受九二共識,不斷破壞台海現狀:片面啟用M503航線、出動軍機繞台、奪走台灣邦交國、阻撓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干擾台灣主辦國際體育賽事、強迫各國民間公司更改台灣名稱、開放「台胞」申請居住證等等,兩岸現狀已經失去平衡,也無法維持下去。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句話形容世間一切事物都在變動當中,並非呈現靜止狀態。兩岸關係也是如此。當中國以「一個中國」做為兩岸交流前提,並以「操之在我」的手段,不斷地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台灣就算努力維持現狀,也不可得。因此,必須化被動為主動,以攻勢替代守勢,才有迴旋空間,增加談判籌碼。唯有改變現狀,才能維持現狀。不斷改變現狀,兩岸關係才能維持動態平衡,不至於遭受中國片面改變而失衡。陸委會民調印證民心微妙轉折,現狀已到必須改變的時刻。(2018/9/28) Source: 民報/專欄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2229&Itemid=71 |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改變現狀才能維持現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