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被遺忘的今天:台灣史上首次選舉-隨想選舉非想式

新聞報導 -
作者 Aries | 贊修   
2018-11-20

1935年台灣日日新報的號外,報導台灣首次選舉台灣市會及街庄協議會員選舉的開票結果。以第一高票(1245票)當選台北市會議員的是蔡式穀律師,他是第一位通過日本律師考試的台籍人士,日治時期從事社會運動。圖片來源:網路
即將到來的11月24日選舉,你是否因各種選舉議題的花式過招而霧裡看花?只想這種鬧烘烘的選舉趕快過去?

隔壁桌吃飯的大學生A說,公投票[1]很多案,要研究看清楚,不要被與內文不符的標題騙了。大學生B說,不想返鄉投票,不關我事,但希望就讀城市的某市長連任,經過4年的磨練後,選總統。

台灣史上首次選舉

回顧83年前,1935年11月底,是台灣歷史上的首次選舉。

在1920年代台灣社會運動刺激、爭取下,[2]日本政府開放部分的地方自治權給台灣人,但限制:1. 半數民選(半數官派)。2. 一年繳納5元稅金才有投票權。3. 選舉不及於女性。

雖然如此,人民對爭取已久的自治相當珍惜,練習書寫候選人的名字以投票。1935年11月22日,台灣人有史以來第一次行使投票權,選舉地方議員,秩序良好,投票率高達95%以上。

戰後初期民意代表

回溯72年前,1946年上旬,是政權交替後台灣第一次民意代表選舉。2-3月選舉各縣市參議員,4月選舉省參議員。

台灣知識份子承續日治時期對自治的追求,抱持貢獻一己之力的想法,對新時代充滿抱負和期待,渴望參與政治。著名美術家陳澄波,為提升美術教育從政(當選嘉義市參議員);文山茶行創設人王添灯,秉持「為最大多數,謀最大幸福」的務實精神參政(當選台灣省參議員);工運領袖陳屋,以落實民主政治與大眾福利為己任入政(當選台北市參議員)。例子不勝枚舉。

嘉義市參議員的候選人之間一片和氣、互相禮讓,名醫潘木枝與牙醫盧鈵欽,還直接在投票處告訴市民,「我的票夠了,投給別人吧。」換成現在的用語,就是緊要關頭不喊搶救、請選民自動配票。2人果然高票當選。


1946年4月3日台灣省嘉義市第一屆參議會成立典禮攝影紀念,第2排左7為陳澄波、右3應為潘木枝。圖片來源:網路

然而,民選的民意代表,卻沒有應有的政治權力(議會只是諮詢機關而非議決機關),開放台灣人參選只是安撫作用。

這次空前的參選熱潮,台灣省參議員應選名額僅30名,候選人卻多達1180人,成為絕後。日治時期養成台灣人正直、負責、勇敢、法治的特質,被新政權視為皇民、奴性嚴重。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包括上述)、社會菁英,在1947年228大屠殺期間,遭捕殺無數。[3]因此,1951年11月(4年多後)的第一屆臨時省議員選舉,應選名額增為55名,卻只有140名候選人,台灣人猶如驚弓之鳥。


1946年,台灣省參議會第1屆大會紀念合影,背景的建築物,在日治時期是台灣教育會館,拍照時是台灣省參議會,1959年起為美國在台新聞處,現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圖片來源:網路

白色恐怖高壓電網

緊接實施的白色恐怖(1949年台灣戒嚴-1992年刑法100條修改),是國民黨獨裁威權體制的產物,為了重建流亡政府、遏止共產勢力的滲透、台獨思想的擴散、和台灣人不滿(張炎憲教授「白色恐怖的口述訪談與歷史真相」演講),台灣變成一座監獄島。

驚恐夢魘無所不在,台灣人被教成「囝仔人有耳無嘴」、「不要碰政治」、對凡事冷漠以自保、對政治產生恐懼,卑屈自辱的奴隸性格,造成各領域結構質變,劣幣驅逐良幣,長期以來既得利益被特權結構把持。

2018選舉年


2018年11月底,適逢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公民投票。號稱本土政權的民進黨執政,競選對手卻不只是在野的國民黨,更看到紅色共產勢力伺機影響台灣選舉的痕跡。

「赤統附共的悲歌,被阿共釘上,就難於下坐」,正是此次的選舉氣氛。圖片來源:楊緒東畫中有話

對政治再冷感的人,也發現4年前挾著白色力量的政治素人柯文哲,掉進「醬缸」,混合成不知所以的隨機變色。挺柯的「柯粉」,對批評者或非同一陣線者霸凌,連政論節目要邀請來賓談柯文哲相關議題,來賓居然不敢接通告,只因無暇應付「柯粉」的攻擊。更甚的是,和韓國瑜站在不同陣線者,更被「韓粉」糟蹋不已,是新型的「白色恐怖2.0」。

1951年圖博(西藏)被迫與中國簽定以「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為前提的「17條和平協議」,失去宗教、文化等自由,圖博人像螞蟻一樣流離失所。2009年烏魯木齊「七五事件」後,中國對東突厥斯坦(新疆)監制日益嚴密,「再教育營」洗腦維吾爾人,形同文化種族滅絕。曾是國家的他們,卻不被世人所記得,只剩下中共貼上的污名化標籤-恐佈份子,不就是亡國嗎?

國家的改變,從地方結構開始,2018年雖然是地方選舉,卻已變成民主自由台灣與專制獨裁中國的對決。不為個人利益,真心為人民、土地打拼的,才是台灣主體的守護者。

回顧日治時期開始,台灣人受民主主義思潮追求自治;國民黨對台灣人的高壓統治;一路坎坎坷坷走到今日,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民主選舉制度,是表面把「人民」放在國名,實質是獨裁專制國家的「百姓」所無法享有的。民主自由不會平從天而降,更需要盡力守護。拒絕參與政治的懲罰之一,就是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語)。

參考資料
[1]名正言順的必要性
認真準備考試,考卷上卻是別人的名字,優秀成績屬於他人;辛勤工作賺錢,打卡紙上卻是別人的名字,薪水匯給別人。台灣不正名,就做白工!

[2]追求台灣政治改革的前因
台灣人自1920年代受世界思潮的影響,興起一連串的社會運動。拉開爭取「民族自決」、「社會主義」、「自由民權」,追求台灣政治改革的序曲。

前仆後繼有:1920-1934年,「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向日本國會請願15次。1920年,「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從事文化啟蒙運動,1927年,台灣歷史上第一個具有現代性質的政黨「台灣民眾黨」成立,黨綱為「確立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廢社會之缺陷」。1930年從「台灣民眾黨」分出「台灣地方自治聯盟」,主張在合法的前提下,追求地方政治的改革。追求農工運權利團體,有1926年的「台灣農民組合」,1928年的「台灣工友總聯盟」,1928年的「台灣共產黨」。(整理自《快讀台灣史》)

立場不一的諸多團體,不管是右派自治運動,或左翼階級運動,都代表台灣人的各種心聲:自治要求、獨立願望。

[3]「被自動解職」的市參議員
「被消失」的台北市參議員,皆被視為「自動辭職」。依照「省民政處三六辰微民甲字第四一四一二號代電」,縣市參議員因刑事罪嫌正在通緝中者,依照司法院解釋,固不能即認為已因事故去職。(詳見《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2.2015年增訂版》)

(本文原載2018/11/20《讀報》
引用台灣大地文教基金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