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林秋梧的反抗精神

不吐不快 - 大家一起來
作者 洪世才   
2018-06-30
林秋梧生於西元1903年,得年32歲,於西元1934年死於結核病。生命雖短,但一生精彩,為人間不平事,無我反抗。林秋梧的外甥孫李筱峰教授,以教育家David Starr Jordan 所說的一句話形容他的舅公林秋梧最為貼切:Be life long or short﹐its completeness depends on what it was lived for. 圖/《台灣革命僧—林秋梧》
林秋梧生於西元1903年,得年32歲,於西元1934年死於結核病。生命雖短,但一生精彩,為人間不平事,無我反抗。林秋梧的外甥孫李筱峰教授,以教育家David Starr Jordan 所說的一句話形容他的舅公林秋梧最為貼切:Be life long or short﹐its completeness depends on what it was lived for. 圖/《台灣革命僧—林秋梧》
2018年6月9號在南投草屯「台灣聖山」舉辦的林秋梧(證峰法師)入祀追思會,以林秋梧詩句〈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識時潮最上禪;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精神,楬櫫台灣歷史的坎坷。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得到的教訓是,人類沒有從歷史得到教訓。」以台灣移民史印證,當今的台灣人,因為國民政府自1945年以後「黨化教育」的扭曲歷史統治,讓台灣人民只知有「中國史」三皇五帝以降的虛驕榮景,以及「漢沙文」霸權文化觀,使得台灣人民好不容易在日治現代教育下革除的中國封建弊端,再次步入滿清帝國時代貪婪、無是非、為私利而鬥,公益只當參考的國民性。
可憐的台灣人,因為國民政府有意欺瞞,台灣人不知道台灣歷史的發展過程,不知道台灣先民具有從移民血淚史學會的勇敢、論是非、講道義、互助合作的精神,以及在日治下學會的法治和追求民主進程的可貴。
在國民政府的治下,更別說對台灣的反抗歷史精神和意義有絲毫了解。台灣移民史所發生的歷史進程中,所發生的朱一貴事件、大甲西社抗官、林爽文事件、戴潮春事件、抗日「三猛」事件等等,就算只是聽聞的台灣人,已是少之又少,更遑論有正規的歷史教育。
所以,台灣人當然不知道先民如謝雪紅等,勇敢奮鬥為台灣的獨立自主犧牲奉獻的歷史悲劇,更不知道中共,早已承認台灣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如今是出爾反爾背叛誓言的歷史。
由於國民政府磨滅了台灣史,引進「漢沙文」的虛驕文化和腐敗思想,台灣人民被洗腦後的向錢看和欠缺是非觀,導致今日國不成國的台灣亂象。
現今,眼看台灣人在外來勢力之下,台灣前進的步履蹣跚,但台灣人民在黨國教育之下畏難怕事表現,缺少先民的抗爭精神,反而甘願受辱的在強權下卑躬屈膝,沒有「願同弱少鬥強權」的勇氣。
因此,台灣仍然需要有人效法林秋梧的勇敢入世奮鬥,為台灣人的不幸和獨立自主展開鬥爭。拯救倒懸的台灣。
日前在南投草屯「台灣聖山」舉辦的林秋梧(證峰法師)追思會,台灣人可從林秋梧短短一生,見識到先民的勇氣和追求正義的決心。
林秋梧生於西元1903年,得年32歲,於西元1934年死於結核病。生命雖短,但一生精彩,為人間不平事,無我反抗。
林秋梧的外甥孫李筱峰教授,以教育家David Starr Jordan 所說的一句話形容他的舅公林秋梧最為貼切:Be life long or short﹐its completeness depends on what it was lived for.(生命是長是短,端看其為何而活)。
林秋梧家境貧困,原本不能升學,經由學校老師到家說服其父,林秋梧於1918年考入「台北總督府國語學校」,亦即後來改名的「台北師範學校」,簡稱「北師」。此後,林秋梧展開他一生短暫,但是充滿關懷和愛的反抗強權運動。
由於日本殖民統治的不公不義,林秋梧在進入北師後,聲援林獻堂等人的民族運動,並且和在大稻埕開設醫院的蔣渭水親近,成為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誕生的創會學生會員。
因為在校經常批評時政,在加入文協之後,更加引起當局注意,而在1922年的學潮被指為學潮首腦,而在畢業前夕被勒令退學。
退學後林秋梧潛入廈門,進廈門大學哲學系,並在集美中學任教。1925年因母喪返台,之後參與文協的演講活動,後又應邀擔任美台團電影巡迴對的辯士(電影旁白解説員),巡迴於中南部的鄉鎮,趁機介紹台灣文化及思想。
1927年美台團解散後,林秋梧與台南開元寺住持「得圓法師」結緣而出家,法號「證峰」。
「證峰」法師以入世佛學在出家後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積極從事掃除迷信的佛教改革;二是關懷工農,參加「台灣民眾黨」及其外圍組織「台灣工友總聯盟」;三是創刊旬刊《赤道報》,收錄社會思想評論及文藝作品。
綜觀林秋梧生平,是以其短暫的生命,投入反日本殖民的不公施政所帶給台灣人民的苦痛,也投入宗教改革,破除宗教迷信,回歸至善的信仰,顯見其對人民痛苦的關懷。
觀察林秋梧有一個特點值得現在的台灣人學習,就是無懼的改革精神,這也是林秋梧短暫人生的寫照。
此無懼的改革精神,是不論殖民統治的「社會問題」,還是「破除宗教迷信」的普渡浪費,林秋梧都勇往直前提出改革意見。
在社會問題上,日治時期因日本的資本主義殖民政策,對於貧困的廣大台灣農工,造成許多不公不義的迫害。
林秋梧有鑑於此,除了參加台灣文化會「美台團」的工作以啟迪民智。在「美台團」擔任辯士時,還經常借題發揮「對官吏教訓一番,或偶而對警察諷刺一下。」
有一次因日本警察取締,命令他終止演講,林秋梧一氣之下摑了日本警察一記耳光,林秋梧因此遭拘留,可見他的勇氣。
證峰法師在佛教界,仍然以入世的精神修行,關心社會問題造成人民的痛苦。
在林秋梧的心中,最高的禪境,是要能省識時代潮流。學佛的目的,是要站在弱者大眾的立場,去向強權抗爭。
林秋梧在留學日本學佛時期,依然關心社會問題。所以,他在一九二九年四月在《南瀛佛教》雜誌上發表一首題為〈寄獄中諸友〉七絕:
頻年壯志未全舒,依舊天涯感索居。
為問故人己惆悵,鐵窗消息近何如?
從此詩可以發現林秋梧不論出家前後都非常關心社會問題,他的解放的佛學理論,和宗教改革的呼聲,開始在台灣的佛教界興起。
反觀現在的台灣,很多台灣人不再具有林秋梧的〈願同弱少鬥強權〉精神,也不會去關懷社會的不公不義,有的只是苟且偷安,自掃門前雪,不明是非的被殖民奴才性格。
有醫學界的知識份子感嘆,經過五十年的日本統治,雖然有殖民統治的問題,而有反抗的事件,但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統治後革除了不良衛生習慣,並且在西式教育薰陶後,已經去除了清代封建和貪婪的習性、不講是非,只講厲害的道德墮落性。但是,經歷國民黨統治後,什麼壞習性又都回來了。
先民的道德勇氣,反抗不公不義的精神,在這時候舉辦林秋梧追思,也是台灣人自我救贖、自我學習的機會。
Source: 民報/專欄


引用台灣228網站:
http://www.228.net.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1142&Itemid=7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