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洪淑苓/九層塔和老薑片 - 我的客家婆婆

2018-05-14

◎洪淑苓 圖◎焯両黃

如果每種食物都會和特定的人物連結,那麼我對她,是從九層塔開始的。

客家人的「香菜」

在孩提時代,九層塔可說不曾擺上我家的餐桌。雖然也聽說過九層塔炒蛋,但或許家人不愛吃,所以印象中真的沒嘗過,連必加九層塔的三杯雞都不曾,更不用說後來流行的,炸鹽酥雞裡一定有的幾片九層塔葉子。
  • 圖◎焯両黃 圖◎焯両黃
我曾問母親,九層塔炒蛋好吃嗎。母親說好吃啊,很香。客家人最愛吃,有時候做月子的人也吃,用麻油去炒,很補。
「那,為什麼我們都不吃?」
「那是客家人愛吃的。」母親又重複一次,並補上一句,「我們是台灣人。」――那個年代,講閩南話的我們通常自稱是台灣人,客家人沒有被包括進來。台灣人和客家人除了語言不同,飲食口味也不同,除了九層塔,聽說客家人也愛吃筍乾、粄條、梅乾菜……總之,彷彿是另一個國度的人。
我萬萬沒想到的是,我將遇見客家人和九層塔,而且是「深度」的遇見。
剛開始交往時,那時的男友、現在的老公,說他爸爸是山東人。約會幾次後,又跟我說他媽媽是客家人。完了,芋仔番薯,碰上我這個四代以上已經移居台灣的台灣人,真不知前途如何。還好,我父母親也不反對,就這麼交往下去,直到快訂婚了,我才去拜訪未來的公婆。
初次見面,未來的婆婆就送給我一副耳環當見面禮,並且單刀直入地問:「你們最快什麼時候可以訂婚?」我心頭一驚,沒聽說客家人是這麼率直的。但後來也就這麼走上地毯的那一端,成為王家媳婦。
做人家的媳婦,就是要「捧人家的飯碗」,但婚後我們住台北,假日回桃園婆家團聚,我這個台北媳婦鮮少有下廚的機會。因為婆婆身手矯健,做事俐落,三兩下就煮出一桌好料理。
也就是這樣,第一次在餐桌上和九層塔打了照面。不是九層塔炒蛋,而是竹筍湯裡撒下幾片九層塔。竹筍黃白,綴上綠色的九層塔葉,煞是好看。但,我還是感到驚奇,竟然可以如此搭配。老公看我一臉狐疑,就告訴我客家人叫九層塔是「香菜」,可以廣泛放在任何料理上。還說了他小時候不懂,被大人差遣去買香菜,怎麼樣也找不到「香菜」的趣事。我礙於新媳婦的身分,只好勉強舀一碗來喝。我悄悄撥開那綠色的「香菜」,只喝湯和吃竹筍。還好,湯頭沒有想像中的嗆鼻,也許是在湯裡軟化了,九層塔的味道也變得較溫和。
經過這次的九層塔啟航典禮,嗣後,九層塔炒蛋、九層塔炒海瓜子、三杯小卷、九層塔排骨蘿蔔湯、九層塔配油雞蘸桔醬、九層塔配客家小炒……全都上過婆家的餐桌,九層塔果然是客家人的「香菜」,無所不在啊。

加老薑片就行了

在我眼中,婆婆很符合一般人想像中的客家女子,也就是勤勞節儉,在家掌廚,出外還要幫忙公公照顧皮鞋攤的生意。婆婆體形嬌小,面容黑瘦,很少打扮自己。只有我們訂婚和結婚那天,她才薄施脂粉,並戴上珍珠耳環和項鍊,顯現她秀氣的本質,難怪十八歲就被從山東來台灣的公公追求,快速結婚。
我生第一胎是回婆家坐月子的,婆婆天天煮麻油雞給我吃,連來看娃娃的客人,也都人手一碗。大家都說婆婆真會煮,完全是真材實料,用老薑煸香,加黑麻油、純米酒熬煮。為了給我補充青菜,還不時和她的姊妹――四阿姨和五阿姨討論,什麼菜比較「不冷」,可以給產婦吃。記得是紅鳳菜、莧菜、菠菜、A菜輪流吃,適合產婦滋補的九層塔炒蛋也隨時登場,而高麗菜是「冷」的,但婆婆會加上薑片去炒。這又讓我稱奇了,因為我娘家炒高麗菜,不是加蒜頭就是加蔥段去爆香。到了接近月子尾,阿姨們說想吃空心菜也可以,加老薑去炒就可以。
這下子,除了九層塔,感覺什麼菜都加老薑片。只要加了老薑片,就可以改變菜的性質,冷的變熱的。老薑片還有個妙用,就是可以煮薑水,用來給產婦洗澡,可以驅風寒。於是,婆婆就叫我老公趕快去市場買一大袋老薑,燒煮薑水給我洗澡用。那是六、七月的大熱天,我實在忍不住奇癢無比的頭,就偷偷用薑水洗了頭。
莫忘了,四阿姨和五阿姨也是客家女子。他們的老薑片之說,真是經典。後來,我看到婆婆連排骨蘿蔔湯也放薑片。我娘家的蘿蔔湯要嘛不放,要嘛就撒一些芫荽,芫荽才是我的「香菜」。
自從有了客家婆婆,連帶也有了一串客家親戚,除了這兩位,還有也住桃園的三阿姨,另外更有遍布苗栗、南投和屏東的七親八戚。有一次跟著婆婆去苗栗訪親,才聽到他們叫我河洛人。
說真的,要不是回婆家坐月子,我這河洛人媳婦還真不知道客家人用薑這麼頻繁。因為坐月子時一直吃到老薑片炒青菜,我才發覺,其實婆婆炒青菜也常用薑絲薑片,而我娘家卻是用蒜頭或是蔥段。絲瓜、蒲瓜,她一定加薑絲,而我則習慣用拍碎的蒜頭爆香。婆婆對薑的喜愛,還包括醃漬的嫩薑,桌上常有一罐這樣的東西,和豆腐乳雙雙陳列在一起。她一手帶大的大孫子(小叔的兒子),也酷愛此物。而我的兒子也是婆婆帶到兩歲,看他的飲食習慣,好像也不排斥醃漬嫩薑。至於我,經過坐月子間的洗禮,對於薑絲薑片,老薑嫩薑,也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沒有蔥蒜,薑片也可以。

阿婆的愛心滷肉飯

也因為坐月子,在婆家住了一段較長的時間。最讓我佩服的是,婆婆動作迅速,做事從不拖泥帶水。偶爾和她一起外出,總是她等我出門,然後一出門她又走得飛快,把我遠遠落在後面。我們先後把老大、老二託給婆婆照顧,連同小叔的兩個較大的孩子,不知婆婆怎樣一次照顧三、四個孩子吃飯睡覺,還要兼買菜、洗衣服。直到假日時我回去當幫手,才知道婆婆自有一套法則,就是別跟孩子耗時間,要轉被動為主動。
在孩子尚未起床,她已經趁著小叔夫婦還沒上班前,趕快騎著腳踏車上菜市場買了菜。衣服則是前一天晚上就丟到洗衣機去洗,也晾好了。家中的小娃兒,每天上午按時起床、喝奶、吃飯、「嗯嗯」之後,把小的哄睡,讓大的自己去玩。然後婆婆就開始準備中餐和晚餐,洗洗切切,滷的炒的,一次搞定。準備的同時,電子鍋裡煮著飯,瓦斯爐上燉著湯。到了十一點多,又喊那些孩子來吃中飯,小的喝奶或是餵稀飯,總之,快快吃飽好去睡午覺。
睡過午覺,讓大孩子陪小的玩,她自己就去做一些零星的家事。接著,傍晚了,叫大的先去洗澡,然後換她幫小的洗。都洗好後,又讓孩子們自己玩耍,然後她去廚房熱飯菜。這時,公公的皮鞋攤收工了,小叔夫婦也下班了,家人一同吃晚餐。飯後,換小叔夫婦照顧孩子,婆婆則做點雜事,或者去跟鄰居聊聊天。該睡覺了,婆婆就用小被子背著我那個寶貝,把他的頭臉全部蓋在被子下,搖晃幾下,孩子就安靜睡著了。此時,不過晚間十點。而婆婆也跟著早早休息,因為天一亮,她就要起床幹活兒了。
現在孩子們都長大了,問他們「阿婆」(客家人的稱法)煮的菜什麼最好吃?他們都說滷肉飯。因為「阿婆」會滷一大鍋肉燥、滷蛋和豆乾,用滷汁澆在飯上,方便又好吃。有一次我陪老公出國做學術訪問,婆婆怕家裡的三個孩子沒飯吃,還從桃園搭火車到台北,叫老大去火車站等他,送給他兩袋冷凍的滷肉,叫他每次拿一些出來熱著吃。孩子們說,這是「阿婆」的「愛心滷肉飯」。

你怕胖,就拿瘦的

婆婆今年虛歲滿八十歲了,從十八歲嫁做人婦到今天,她一直都在煮飯給家人吃,雖然也會包山東水餃,做饅頭和紅燒獅子頭等,但仍是以客家口味為主。記憶中每次回婆家,她一定煮得滿滿一桌,油雞、大蝦、紅燒魚、滷肉和豆乾是必有的,蹄膀、鴨肉、鵝肉偶爾上桌,蹄膀底下一定墊筍乾。幾道青菜,不用說,必加薑片共炒。粽子、油飯和粄條湯也難不倒她;而粽子裡除肉塊,還有花生、蘿蔔乾,這是我沒吃過的口味。有一次她還做「披薩」給孫子們吃,是用蛋餅皮鋪上餡料,吃起來像煎餅一樣,孫子們吃得津津有味。
我原本以為客家菜的招牌就是九層塔,沒想到老薑片也是一絕。只可惜,婆婆的筍乾蹄膀,我還不能完全接受,只挑那裡面的瘦肉來吃。而婆婆也都不曾說什麼,只說你怕胖,就拿瘦的去吃吧――原來,苗條的婆婆早就看穿我的心事。●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1200319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