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8 06:00
◎ 于則章
在中國祭出十五億美元的重金利誘下,非洲國家布吉納法索在五月廿四日宣佈和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使得中華民國的邦交國降至只剩下十八個,對於這樣的變局,其實台灣人民早已司空見慣,越來越無感。
倒是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反應激烈,除了宣佈今後要對訪台的中國官員進行嚴格審查外,外交部長吳釗燮也立即請辭但獲慰留,而一向對中國態度溫和的總統蔡英文,卻是罕見地痛批中國近來一連串不友善的行為,並在記者會中重申:「中國的打壓只會讓台灣與國際社會的夥伴關係更加緊密,我們絕不退縮。」
更值得注意的是,總統通篇談話都直稱對方「中國」,而不再如過去那般稱「中國大陸」,稱己方為「台灣」而不再稱「中華民國」。
如此的變化,雖然看似細微,但卻儼然透露出:在中國最近一連串損人不利己的外交攻勢逼迫下,蔡政府極可能一改過去「維持現狀」的模糊策略,借力使力地推動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的國家正常化工程!
(作者為公務員,台北市民)
◎ 陳冠甫
非洲友邦布吉納法索廿四日宣佈和中華民國斷交,這是繼月初多明尼加宣佈與我國斷交的第二個斷交國。回顧近幾次的斷交聲明,可以發現蔡政府對中國的稱呼,已逐漸在改變,蔡總統在針對布吉納法索斷交事件中召開的記者會,全文不見中國大陸、北京當局,全面以「中國」稱呼「中國」。
筆者以為稱「中國」當然可能涉及兩國論,但繼續進行「一中」正統之爭則是不切實際。國際實踐上大多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蔡政府「維持現狀」的同時,要考量國內及國際因素。但如中國已改變現狀,根據動態平衡理論,我們也必要衡平調整,有關台灣國家定位與外交論述,應該開始新的方向,讓「台灣」代表「台灣」,不能再模糊「中華民國」(台灣)這種混用的方式。
有趣的是,在友邦和其他國家眼中,早已用「台灣」稱「台灣」而非「中華民國」。現在就等待政府何時全面改稱「中國」為「中國」,切割台灣和中國的關係,彰顯獨立自主的主權地位。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 張博洋
筆者提出一個化外交危機為內政轉機的想像,即每當中國施壓斷了一個邦交國,民進黨就對內將中國鋼鐵改為台灣鋼鐵,再斷一國就將中華郵政改為台灣郵政…,將斷交恐嚇所帶給台灣人民的憤怒,轉移去壓制正名運動的反對勢力,如此才有機會跳脫中國的恐嚇邏輯,並凝聚台灣主體意識。
畢竟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有誰才是正版中國的內戰問題在,若蔡政府執意戴著中華民國這頂宣稱「我才是中國」的大帽子,自然會成為與中國一起壓抑台灣主體性的幫凶。趁隙大張旗鼓搞正名的意義在於,你中國要在外面砍中華民國一刀,執政黨就應該內部再踹中華民國一腳,將原本意義不大的邦交國數量競逐轉換為台灣內部主體性的提升,透過正名再次達到去中國化。
中國越趨頻繁地出手,從外交封鎖、政治干預到甚至逼迫各國企業將我們改為中國台灣,其實也反映了政黨再次輪替後,台灣與美日的結盟有所斬獲,台灣在美日架構下的獲益,甚至比中國連續施壓所損失的還多很多。推動正名,趁機削弱這些中國在台的符碼意象、政治勢力,或可是面對接下來更多斷交威脅時有效且積極的方法。
(作者為基進黨執行委員,機械工程師)
◎ 劉天祥
在報上看到外交部前部長歐鴻鍊對布吉納法索與我斷交的評論,主要的感想是:歐前部長不要再害國民黨了!
照歐評論的邏輯,如果商家遭流氓勒索,不交保護費而被警告,該檢討的是為何不交保護費;如果商家的朋友要幫忙,商家最好跟他們保持距離,以免流氓不高興來砸店;如果商家自覺已經夠忍讓了,流氓還不滿意,跟流氓回嘴幾句,歐會告訴你:你有本事就跟流氓打呀。讓人不禁懷疑,歐是否跟流氓根本是同一國的。
連續劇常有流氓的角色,一般觀眾都討厭流氓,同情弱勢者,這也是編劇設想正常人會有的反應。我不否認有少數人認為,跟流氓一家親、結成命運共同體才是正確的自保之道,但公開說出這種主張,未免和一般人對正義的概念相距太遠。
年底選舉將屆,合理推論,國民黨內有選票壓力的民意代表或地方首長,恐怕都很想告訴歐前部長:你是嫌國民黨票太多是不是?
馬政府八年,對中國用的就是歐前部長的政策,然而國民黨在二○一六年選舉時幾乎可用「全面潰敗」來形容!難道歐前部長自覺國民黨潰敗跟這套政策都沒關係?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民進黨政府對中政策不成功,也不能反證國民黨的政策選民接受,頂多只是告訴蔡政府:對中政策該有一番檢討了。
(作者為高中退休教師,台南市民)
在中國祭出十五億美元的重金利誘下,非洲國家布吉納法索在五月廿四日宣佈和中華民國斷交,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使得中華民國的邦交國降至只剩下十八個,對於這樣的變局,其實台灣人民早已司空見慣,越來越無感。
倒是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反應激烈,除了宣佈今後要對訪台的中國官員進行嚴格審查外,外交部長吳釗燮也立即請辭但獲慰留,而一向對中國態度溫和的總統蔡英文,卻是罕見地痛批中國近來一連串不友善的行為,並在記者會中重申:「中國的打壓只會讓台灣與國際社會的夥伴關係更加緊密,我們絕不退縮。」
更值得注意的是,總統通篇談話都直稱對方「中國」,而不再如過去那般稱「中國大陸」,稱己方為「台灣」而不再稱「中華民國」。
如此的變化,雖然看似細微,但卻儼然透露出:在中國最近一連串損人不利己的外交攻勢逼迫下,蔡政府極可能一改過去「維持現狀」的模糊策略,借力使力地推動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的國家正常化工程!
(作者為公務員,台北市民)
國際早已台灣 我們何必中國
◎ 陳冠甫
非洲友邦布吉納法索廿四日宣佈和中華民國斷交,這是繼月初多明尼加宣佈與我國斷交的第二個斷交國。回顧近幾次的斷交聲明,可以發現蔡政府對中國的稱呼,已逐漸在改變,蔡總統在針對布吉納法索斷交事件中召開的記者會,全文不見中國大陸、北京當局,全面以「中國」稱呼「中國」。
筆者以為稱「中國」當然可能涉及兩國論,但繼續進行「一中」正統之爭則是不切實際。國際實踐上大多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蔡政府「維持現狀」的同時,要考量國內及國際因素。但如中國已改變現狀,根據動態平衡理論,我們也必要衡平調整,有關台灣國家定位與外交論述,應該開始新的方向,讓「台灣」代表「台灣」,不能再模糊「中華民國」(台灣)這種混用的方式。
有趣的是,在友邦和其他國家眼中,早已用「台灣」稱「台灣」而非「中華民國」。現在就等待政府何時全面改稱「中國」為「中國」,切割台灣和中國的關係,彰顯獨立自主的主權地位。
(作者為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化斷交危機為正名轉機
◎ 張博洋
筆者提出一個化外交危機為內政轉機的想像,即每當中國施壓斷了一個邦交國,民進黨就對內將中國鋼鐵改為台灣鋼鐵,再斷一國就將中華郵政改為台灣郵政…,將斷交恐嚇所帶給台灣人民的憤怒,轉移去壓制正名運動的反對勢力,如此才有機會跳脫中國的恐嚇邏輯,並凝聚台灣主體意識。
畢竟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有誰才是正版中國的內戰問題在,若蔡政府執意戴著中華民國這頂宣稱「我才是中國」的大帽子,自然會成為與中國一起壓抑台灣主體性的幫凶。趁隙大張旗鼓搞正名的意義在於,你中國要在外面砍中華民國一刀,執政黨就應該內部再踹中華民國一腳,將原本意義不大的邦交國數量競逐轉換為台灣內部主體性的提升,透過正名再次達到去中國化。
中國越趨頻繁地出手,從外交封鎖、政治干預到甚至逼迫各國企業將我們改為中國台灣,其實也反映了政黨再次輪替後,台灣與美日的結盟有所斬獲,台灣在美日架構下的獲益,甚至比中國連續施壓所損失的還多很多。推動正名,趁機削弱這些中國在台的符碼意象、政治勢力,或可是面對接下來更多斷交威脅時有效且積極的方法。
(作者為基進黨執行委員,機械工程師)
歐鴻鍊別再陷害國民黨了
◎ 劉天祥
在報上看到外交部前部長歐鴻鍊對布吉納法索與我斷交的評論,主要的感想是:歐前部長不要再害國民黨了!
照歐評論的邏輯,如果商家遭流氓勒索,不交保護費而被警告,該檢討的是為何不交保護費;如果商家的朋友要幫忙,商家最好跟他們保持距離,以免流氓不高興來砸店;如果商家自覺已經夠忍讓了,流氓還不滿意,跟流氓回嘴幾句,歐會告訴你:你有本事就跟流氓打呀。讓人不禁懷疑,歐是否跟流氓根本是同一國的。
連續劇常有流氓的角色,一般觀眾都討厭流氓,同情弱勢者,這也是編劇設想正常人會有的反應。我不否認有少數人認為,跟流氓一家親、結成命運共同體才是正確的自保之道,但公開說出這種主張,未免和一般人對正義的概念相距太遠。
年底選舉將屆,合理推論,國民黨內有選票壓力的民意代表或地方首長,恐怕都很想告訴歐前部長:你是嫌國民黨票太多是不是?
馬政府八年,對中國用的就是歐前部長的政策,然而國民黨在二○一六年選舉時幾乎可用「全面潰敗」來形容!難道歐前部長自覺國民黨潰敗跟這套政策都沒關係?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民進黨政府對中政策不成功,也不能反證國民黨的政策選民接受,頂多只是告訴蔡政府:對中政策該有一番檢討了。
(作者為高中退休教師,台南市民)
引用自由時報 :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20413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