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1 | |
蔡政府針對今年眾所矚目的亞太經合會的領袖代表人選,最後決定請宋楚瑜出面擔任。由於這是蔡政府上任後首次參加的亞太經合會,加上九月底的「國際民航組織大會(ICAO)」可能面臨中國杯葛等問題,自然而然大家會將兩岸關係當成觀察重點。但我們要提醒蔡政府,不論是國際民航組織、亞太經合會,甚至是「新南向政策」,問題不在於台灣要做什麼使中國不會不開心,而是在於台灣在這些組織的活動中要取得什麼以為國家利益服務。當年馬政府「兩岸高於外交」的嚴重戰略錯誤,蔡政府應極力避免。 當年馬政府上台後,認為台灣國際參與以及維繫邦交的最大障礙,是在於中國的打壓,也認為一旦兩岸關係良好,其他國家也不會在對台關係上有太多忌諱,因此他們認為取得中國的默許,不要讓中國不開心,是台灣打開對外關係的鑰匙。這個邏輯導致「兩岸高於外交」的戰略。之後有關「活路外交」等論述,都是出自於這個思考。 但正因為台灣將兩岸關係高過所有對外關係,使北京對台灣對外關係的方式與內容有了發言權,甚至是否決權。中國開始會將台日關係變成其衡量是否要穩定兩岸關係的因素之一,也是在這個政策發展後的產物,而這在先前是不存在的。 更有甚者,其他國家發現台灣高舉兩岸關係先於外交關係時,也認為與台灣發展關係的捷徑是通過北京,反而更降低台灣在雙邊關係的位階。正是部份國家發現即便台海無事,但其與中國的關係依然不好甚至更差,才察覺到台灣根本不是東亞的火藥庫,也才知道真正的麻煩製造者是中國,因此願意與台灣重新發展關係,保留了些許台灣的外交元氣。 宋楚瑜代表蔡總統出使亞太經合會,不少藍綠立委多認為這是好棋,但我們要說,如果把亞太經合會主要作為經營兩岸關係的場合,急切希望以此敲開中國設下的溝通鐵幕,並贏取習大大的信任感,那麼宋楚瑜可能是合適的人選,但如果發現這是個蔡政府上台後首度能夠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其他國家領袖進行坦率面對面溝通,不用擔心其言論會被下面官僚篩選的重要場合,那麼一個外界多不認為可以清楚代表蔡總統思維的人選,就非常不適合擔任這個職務。 國際民航組織的問題也是一樣。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今年能否參加,而是台灣要取得什麼樣的國家利益。關注中國會如何打壓就不是重點,而會是國際民航組織的活動或議程中,有哪些會影響台灣利益的。先關注這些問題的可能發展軌跡,並提醒美日等台灣友邦這些問題對台灣的嚴重性,並共同思考解套之道,才是現在最迫切的問題。 眾所矚目的「新南向政策」日前因原定的辦公室主任黃志芳出掌駐新加坡大使而引發外界議論紛紛,特別是發現這將交由一位過去是專注於兩岸經貿的前事務官來主導戰略,執行面則是交給馬政府時代同意中資收購台灣IC設計業的鄧振中主持政策推動,而日前宣布的新南向政策綱領,還特別出現一條不排除與中國商談新南向的「友中條例」。原本大家期待蔡政府可以利用「亞太經合會」的場合,向東協及紐澳等國領袖直接說明其新南向戰略,但看到這樣的人事佈局以及請宋楚瑜擔任特使後,可以發現兩岸色彩被凸顯,但沒看到國際交流、與日本的溝通、以及新南向政策的宣導等面向。這些跡象自然會引發外界擔心,是否「兩岸高於外交」政策再度出場呢? 在中國採取堅壁清野的作為下,想要提升或穩定兩岸關係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相反的,台灣應利用對我有利的周邊外交情勢,積極佈建台灣的國際安全網,當台灣與周邊關係有所提升後,北京發現其封鎖台灣的策略無法遂行時,中國務實派所支持的兩岸政策自然會有機會出頭。如果想先穩定兩岸關係,以此作為台灣對外政策的主要思考時,就會讓自己處處受制於中國可能的「不開心」,進而鼓舞中國強硬派的政策聲浪,反會讓兩岸關係更難處理。馬政府八年兩岸高於外交的慘痛教訓,殷鑑不遠! Source: 民報 |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勿重蹈兩岸高於外交的覆轍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