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倫 | |
2016-06-22 | |
IC設計是否開放中資參股,爭點在個別企業利益與國家安全孰重?一時片刻不會有定論。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看今日的「聯發科」,就想起當年的「聯電」。 三十年前台灣開始發展半導體產業,培植了「聯電」與「台積電」兩家IC代工公司,並稱「晶圓雙雄」,一時瑜亮,成為台灣之光。 台積電成立於七十六年,八十三年上市;聯電更早,成立於六十九年,七十四年上市。全盛時期,聯電資本、技術、產能、市場評價皆與台積電相當,前者股價曾經寫下一八○多元紀錄,後者天價約二二○元。但時至今日,台積電總市值已經跨越四兆台幣,聯電只剩一六○○億上下,是前者的二十五分之一;股價在十二元上下浮沉,只及前者的十三分之一。 若從七十六年台積電成立起算,經過三十年此消彼長,因經營策略的不同思維,從此踏上殊途。台積電專注於技術研發,專業製造;聯電則開枝散葉,轉投資許多子公司,培養過好幾支股王,聯發科就是其一。關鍵發生在二○○五那一年。 十年前,聯電以「偷跑」方式經由第三地轉投資中國,爆發著名的「和艦案」。當時聯電所持的理由,也是中國崛起,不貼近市場就沒有活路。然而經實證檢驗,結果卻大謬不然。去年台積電稅後賺了三○○○多億元,每股盈餘十一.八二元,全球市占率穩居五成以上;聯電每股雖然也賺了一元以上,部分則來自轉投資收益,市占已落居十%以下。 也就是說,聯電把生產基地轉移中國,並沒有討到「和平紅利」的便宜,平白成了「以商圍政」的籌碼。現在中國再度劍指更上游的IC設計,這是比晶圓製造更腦力密集的敏感產業,項莊舞劍,志在「智財」,學術界憂心核心競爭力流失,居然被統媒誣為「洪素珠化」的杞人,甚至把台灣形容成寒窯,痛罵經濟部長是「三寶」。 新政府就職滿月,許多人質疑政權真的有輪替嗎?特別是行政院,多數只是換了位子,沒有換腦袋。產業外移是好是壞,用事實說話,不必打口水戰,問「聯電」的小股東最清楚。台灣如果再把IC產業奉送給中國,蔡英文要推動的「數位矽島」,還剩下什麼?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新北市民 )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
2016年6月21日 星期二
從聯電到聯發科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