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李筱峰專欄》 小英不如老蔣?

作者 李筱峰   
2016-04-10
二○一二年彭明敏文教基金會推出「唱台灣歌,說台灣史」巡迴演講暨音樂會,我受彭教授囑咐擔任策劃及主持人。第一場開場時,特邀請當時正在參選總統的蔡英文蒞臨致詞。小英致詞結尾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瞭解我們台灣四百年歷史」,要接著開講的我,聽了頓感尷尬為難,因為我正準備「從南島民族說起」,一萬五千年前甚至五萬年前,台東長濱八仙洞早就有長濱文化人的活動;距今五千至七千年前,也有大坌坑文化的存在…,小英卻只要瞭解「四百年」台灣史。顯然她對台灣史的概念仍停留在漢語族中心的傳統史觀。
小英的台灣文史意識稍嫌薄弱,還可從她提名的不分區立委名單中沒有一位文史學者看出來。馬政府急著要復辟大中國史觀,汲汲進行黑箱的歷史課綱「微調」,連高中生都覺醒起來反抗,因此,歷史教育的爭奪戰勢必是下個國會的重點之一,但是民進黨不分區立委沒有一位文史學者,令人詫異。小英平日也極少與台灣文史學界往來。
為了拚經濟,找財經學者林全組閣,可以理解。不過,我原以為教育部長會找文史哲的學者出任,以補其弱點,不料仍找理工學者出任,這也就罷了,讓人驚訝的是,小英考慮教育部長人選的重要條件竟是「能夠跟產業溝通」!依然繞著財經產業思考!
教育哲學家何欽思(Robert M.Hutchins)說過:「教育倘以經濟發展為目標,則將視人為生產的工具,並教人把自己看做工具。結果,教育注重職業訓練,教學也以與工作有關為限。」何欽思說:「教育的目的是人格,而不是人力。」
稍有一點教育哲學概念的人都知道:教育應該幫助每個受教者完成「自我實現」(瞭解自己,接納自己,發揮自己);教育應該幫助受教者建立「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人與人」的和諧關係;教育應幫助受教者獨立思考,建立獨立人格。醫學家黃崑巖生前常強調,醫師的人格教養比醫學專業知識更重要。此「教養」即教育的重任。世界各著名大學為何要開通識教育,因為不希望大學教育只培養出「未受教育的專家」(uneducated expert)(愛因斯坦說「專家只是訓練有素的狗」),還要培養「博」、「雅」之人(所謂renaissance man)。
尤其台灣現況,如何讓長期受國民黨「去台灣化」的「中國中心」的教育轉型,如何培養落地生根的民主公民(免得像林全那樣自認為找不到根),至為重要。
在蔣介石專制時代,都還知道找文史哲學家胡適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謙稱「但開風氣不為師」,其實他是啟發新思想的導師);還會找史學家傅斯年出任台大校長(他勉勵台大師生「貢獻這所大學于宇宙的精神」)。小英勉乎哉!
台灣文史意識薄弱,是小英的罩門,但可能因此成為台灣無法轉型發展的窄門!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Source: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沒有留言: